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儒釋道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哪些啟示?

儒釋道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哪些啟示?

1.儒家哲學的人本主義、以人為本、朝氣蓬勃、自強不息、勇於創新、崇德重義、仁義愛人、和而不同、天人合壹等思想值得闡釋和弘揚。再比如道家和道教的道器、自然、尊道、尊德、天人合壹、同人之愛、修身養性,這些都展現了人生的智慧,具有重要的價值。

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客觀認識和把握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現代價值。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人文意識、憂患意識、道德意識和實踐意識對中國社會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學被稱為“傑出之學”。漢代以後,儒學獲得了“國家意識”的法律地位。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國民性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建設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對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現代價值有壹個客觀的認識和整體的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包含兩層含義:天人和諧和人與人的和諧。關於天人合壹,儒家主張“天人合壹”。孔子主張天道包含在人性之中,天道的統壹要在人性的統壹中看到。所以他不僅講“天知人”,而且把天人格化、道德化。他還談到“人知天命”,強調人在命運面前不是被動的。孟子把天與人性聯系起來,主張“敬業”“知性”“知天”,以人性為中介,溝通統壹天人。關於人際關系的和諧,儒家主張“中庸之道”。中庸,又稱“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壹個意思,即“和而不同”、“過猶不及”。所謂“和而不同”,就是要不要,要不要肯定,要不要否定。這是符合辯證法的,也是同樣的觀點。所謂“過猶不及”,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壹個邊界和尺度,達到或超過這個邊界和尺度都是不可取的。“和而不同”、“過猶不及”的本質是強調矛盾的統壹和平衡,把握事物的度以獲得人際關系的和諧,避免和克服人與人、人與社會、甚至國家與民族之間的對立和沖突。

當今時代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和平與發展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離不開人際關系的和諧。從小家庭到壹個國家、壹個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發展也是如此。可想而知,如果壹味照搬西方“征服天”的思想,對自然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其結果只會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最終招致大自然的懲罰和報復。

所謂人文意識,就是對人的尊重和敬仰,提升人的生命意義和主體獨立自覺的價值。而這正是儒家所津津樂道和追求的。毫無疑問,儒家並不像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那樣強調人的個性自由解放和個體的獨立發展。但這只是相對的。第壹,儒家並沒有完全抹殺人的個體主體的作用和價值,抹殺人的個體主體的獨立性和能動性。孔子說“仁靠己”,仁的實現靠自己的努力;他還說“要立業,就要成材”,“立業”和“成材”都要建立在“立業”和“成材”的基礎上。孟子說“道只自適”,求道別無他法,全靠自己的修行和悟性。這是對人類個體主體獨立性和能動性的肯定。其次,主體應包括個體主體和準主體,主體意識應包括個體主體意識和準主體意識。就準主體和準主體意識而言,儒家不僅從不忽視,反而非常重視。壹方面,從人性的普遍性出發,儒家把人看作是壹種社會的階級存在,人作為壹種階級存在,在自然界和宇宙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另壹方面,儒家思想是以人的家庭和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人的世界和人類社會是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支撐,所以人的社會價值或準主體價值比人的自我價值或個體價值更重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儒家強調“人貴物賤”,認為人不同於其他事物,具有不可比擬的價值;強調“民為國之本”,認為人民構成國家政治的基礎。有了堅實的基礎,國家的和平才有保障,國家的發展才有可能;強調“民貴於君”,認為民、國、君之重要,民為第壹,天下得失取決於民之對立。

儒家的人文意識強調人的主體性,主張把人當人看,主張重視民意,與民同樂。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體現,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當然,儒家民本或民本思想不同於現代西方民主思想。民本或民本理念通過肯定人性來彰顯人格尊嚴,民主理念通過肯定人權來走向人格平等。人性與人權,民本與民主是相通的,但不能劃等號。但民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為民主思想的基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必要從儒家民本思想中汲取有益的養分。

與道家崇尚自然的傳統不同,儒家傳統崇尚道德。儒家充分意識到道德對於社會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德性的存在構成了人們人格評價的直接依據。如果壹個人沒有崇高的道德,即使他是王子,也不會受到所有人的尊敬;相反,有了崇高的道德,即使再窮,也能得到全民的稱贊,永垂不朽。其次,道德是人們設身處地的行為準則。儒家認為仁義之心是人的生命之本,失去了仁義之心就失去了生命之本。所以他們強調要從仁義出發,不做虧心事,不拿不義之財,即使與人相處也要有選擇,要以仁義之心與人相處。第三,道德是文化教育的核心內容。儒家重視教育,但他們講的不是知識教育,而是倫理道德教育和如何做人。儒家的願望是通過道德教育,培養有理想、有仁心的人的理想人格。最後,道德也是壹個國家興衰的重要標誌。壹個國家的興衰,與這個國家從君主到人民的道德狀況和標準息息相關。仁存,仁亡。

儒家給我們留下了崇尚道德的傳統,嚴格來說,道德意識和法治意識並不矛盾。壹個道德修養和道德覺悟高的人,也就是守法的人,在經濟活動中自然可以誠實守信。因此,我們認為,盡管儒家的道德原則和行為準則不壹定符合現代社會和經濟,但中國作為壹個文明國家,在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中,絕不能放棄其崇尚道德的優良傳統。

在儒家看來,和諧境界的實現、人文精神的高揚、苦難境界的逃離、道德品質的提升,都離不開人們投身現實、銳意進取的努力和行動。所以儒家經典大多強調實踐,儒家人物大多是實踐者。孔子說:“住在房子裏的學者,不足以成為學者。”。意思是說,作為壹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當他有無窮無盡的責任和事業時,就應該去為社會服務。否則,做壹個學者是可恥的,他不配做壹個知識分子。道德修養或道德實踐是通過自我修養或自我改造來實現其“內聖”目標;社會政治實踐是通過立功或社會改造來實現其“外為王”的目標。“內聖”靠的是“立德”,即註重人的身心修養以立起道德人格;“洋王”靠的是“立功”,即在社會上成就壹番大業來為政治人格挺身而出。所以大學在強調“修身齊家”的同時,馬上就談到了“治國平天下”,認為這兩個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廢。所以儒家反對空談,反對坐言起行,特別強調修行的重要性。《易傳》也說:“天道強,君子自強不息。”要求人們模仿天地運作的雄渾風格,直面現實,改造自己和社會,不懼怕任何艱難險阻;要求人們持之以恒,知難而進,奮發向上,依靠主體的力量,通過主體的實踐來完善自己和社會。

從中國歷史來看,儒家文化的務實傾向和蓬勃精神,對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和仁人誌士愛國傳統、追求真理傳統和與惡勢力作鬥爭傳統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些優良傳統在今天顯然沒有過時,仍然要靠我們進壹步發揚光大。我們有理由從儒家的實踐中得到有益的啟示並加以創新。

2.佛教,它的緣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包容、和諧、解脫等壹系列理念,也是值得我們關註的。我們應該“利用宗教教義、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壹些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

第二,中國佛教哲學的基本思想。

(A)起源

(2)因果關系

(3)平等

(4)同情心

(5)中間道路

(6)和諧

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

以上論述表明,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這三組基本矛盾在當代人類社會中,形式發生了變化,而其他的則變得更加尖銳。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在於,其重要原理日益得到充分闡述,經過創造性闡釋,其作用開始顯現;運用佛教哲學來緩解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必將有助於提高人類的精神素質,減少人類的現實痛苦,滿足人類新的需求,進壹步促進人類社會的和平、和諧與共同發展。

(壹)關註人與自身的矛盾,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B)協調人民之間的矛盾,維護世界和平。

(三)調節人與自然的矛盾,促進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總之,當今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及其基本矛盾的變化關系到整個人類的命運和世界的發展,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如何處理好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涉及社會、經濟和制度,還涉及科技和人的心靈。佛教有其因循神話、穿透執著的謬誤思想,佛教哲學解決不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許多具體問題,但可以提供壹些世俗社會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所缺乏的解決方案,即高度重視人自身的精神建設,以此來調整人的價值取向,改變人的心態,改造人的意識,提升人的智慧,從而為解決人類社會的許多矛盾和問題做出貢獻。因此,我們要再次強調,佛教哲學要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思想資源並及時做出解釋,不斷加強與現代社會的關註和聯系,對新出現的重大社會問題做出及時回應。我們認為,佛教哲學無疑具有現代價值,佛教哲學價值在現代社會的真正落實和充分展示,有賴於人的努力,也需要人的努力。

3.道教和佛教的哲學思想中也包含著積極的因素,需要很好地發掘和利用,為社會主義服務,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以長生不老為最高信仰。它通過養生和道德修養,勸說人們長生不老,長生不老,最終擺脫死亡,尋求永恒。道教在許多方面對道教進行了繼承和改造,表現出與道教的聯系,而改造則表現出區別。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魏晉以後,道教取代了道教,在社會中發揮了作用和功能。美國學者唐納德·畢曉普教授主編的《中國思想概論》壹書指出,認為道教是道教思想普遍墮落腐敗的產物是不合理的;道教的思想體系中包含著道教所缺乏的因素,但這些因素對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道家訴諸的是心性或理性,道家訴諸的是人的情緒、情感或情趣。道教充分利用了人的恐懼、神秘、驚奇的感情,但道教對此視而不見。(見《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1987,第479頁,三聯書店1988版)。作者試圖說明道教文化對於人們的現實生活有著某種特殊的意義。更重要的問題是,道家文化在當代社會還有價值嗎?道教文化是不是博物館文化,只是陳列出來供人參觀,就像我們看文物展壹樣?作者沒有問也沒有答。

我們的回答是:道教文化不是化石,不是文物,而是現代中國社會活生生的存在。它仍然活躍,並試圖表達自己。為什麽還活著,還被壹些人欣賞?因為它有自己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所以人們覺得仍然可以找到治愈現代社會頑疾的神奇配方。它所提出的壹些問題,至今我仍能感受到《神聖的獨角獸》的和諧的心跳,這對當代人解決這些問題具有啟發意義。

許多學者探討了道教文化的現代意義。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指出:“沒有道教,中國就像壹棵有些根深蒂固的爛樹。這些根在今天仍然充滿活力。”(第二卷,第178頁,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董光弼的文章《道家思想的現代性與世界意義》認為,“在當代科技的社會危機中,道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被科學人文主義者重新發現。李約瑟、湯川秀樹、卡普拉等人發現了近代科學世界觀向道家思想回歸的壹些特征,並以此為契機,試圖建構壹種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葛發現:“在當代社會的各個領域,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靈魂仍然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發揮著作用,滲透著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學術的各個領域,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道教文化與現代文明概論,第1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版)從道教是道教的繼承、轉化和延伸的角度來看,道教中的壹些內容也有其現代價值,與道教有壹些相似之處。在我看來,道家文化的現代意義至少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壹,對當代科學的發展有啟發性,從中可以“溫故而知新”。道教對自然和人體本身的探索,產生了中國古代的壹系列科技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可以說道教蘊含著古代科學元素,對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道家原始的科學主義可以與當代科學聯系起來,從而構建壹個新的科學殿堂。事實上,壹些當代自然科學家已經發現了道家思想與最新科學之間的壹些相似之處,並利用這些方法來解釋當代科學面臨的新問題。在當代科學技術的理論危機中,壹些著名科學家利用“道”的概念來重構科學理論模型。日本的湯川秀樹認為,物理學的發展不斷更新“道”的概念,在探索最新物理概念的過程中,老子的“道”會獲得非凡的新思想。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認為,道與現代物理學中的場概念非常相似。可以說,“道”對當代化學、物理學、宇宙學和人類生命科學都有借鑒意義。道家在對老莊“道”的闡釋上做出了許多創造性的發展,豐富了“道”的內容。可惜當代科學家只關註道家,道家演化出來的“道”沒有被當代科學開發應用。我相信我們可以從中發掘寶藏,為當代科學帶來新的財富。

第二,道家人生哲學對當代長壽的啟示。道家非常重視生命,推崇人在生命問題上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吾命在吾不在天”,依靠人的修養來改變命運,提高生命的數量和質量。道家根據“道”的生命規律,提出了“生道合壹”,認為修道者若能修煉,與道和諧,就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在道家看來,凡是愛自己的生命,關心他人的生命,進而愛萬物的生命,就會與道相通,就會“死而不死”,使自己的生命不朽。從現在到未來,人們會在道家的人生哲學中發現壹些有價值的東西,尤其是它的壹些操作方法如氣功、打坐等。道教的各種養生方法大行其道,形成了大規模持續的氣功養生熱。究其原因,道教氣功和養生方法可以祛除疾病,優化人的生理機能,凈化人的靈魂,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個體生命旺盛而持久。道家心理治療無疑是當代人的有效藥方。縱觀當今商業化社會,競爭激烈,讓人感到緊張焦慮,心理病人增多。如果能借鑒道家心理療法,從工作中請假,可以緩解個人焦慮,減輕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此外,道教的壹些儀式也不同程度地減輕了當代人的心理負擔,滿足了人們預測命運的心理需求。道家文化對當代人的身心健康有幫助,這是非常明顯的事實。

第三,道教中有很多人生經驗,可供現代人借鑒。道教給人壹種安身立命的智慧。它教導人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回歸簡單。為了安定我們的生活,我們應該過安靜的生活。這是壹種超然的人生觀,壹種安逸的人生觀,它向往自然、樸素、自足、和諧的生活。哲學家海德格爾引用霍爾德林後期的詩說:“人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卻詩意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海德格爾詩論集》,第194頁,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過著詩意的生活,自由而滿足地享受生活,也是道家的理想。這種藝術化的生活,對物欲橫流、洪水泛濫的當代社會,對某些貪財、不擇手段獵取財富的當代人,是壹種警醒。當代社會的激烈競爭給人們的精神帶來了壹些新的失落,回歸自然的價值取向可能在壹定程度上使人們獲得更人性化的生活體驗。人們通常認為道家哲學是失敗者的人生哲學。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認為“凡中國人,得誌則為儒,敗德則為道”。(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第107頁)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十章引用了這樣壹段話:“儒家思想壹直是‘成功者’或希望成功的人的哲學。道家思想是‘失敗者’或嘗過‘成功’痛苦的人的哲學。(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版,第178頁)是的,道家的人生哲學可以起到安慰人的幻滅和痛苦的作用,就像服用止痛劑壹樣,使人以豁達和平靜的心態對待失敗,維持生命的平衡。但是,道家哲學也可以是成功人士的哲學。成功人士以此人生哲學為鏡,時時提醒自己“有福無雙至”,不飛揚跋扈,不活在成功中,保持成功的力度和長度。其實,成功的人是需要道家人生哲學的指導的,那叫做:“聖人雖在廟之上,心與山林無異”。(郭象《莊子·逍遙遊註》)具有大智大慧的道家人生哲學,對當代人正確冷靜地處理人生成敗,保持和諧平衡的生活氛圍,煥發生命活力,具有指導意義。無論生活的失敗者還是成功者,都可以用它詩意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第四,道教中的生態倫理、重視生態環境的精神和自然保護主義的意識都值得現代人借鑒。我們的地球就像壹艘巨大的宇宙飛船,載著地球村的居民遨遊太空。這艘我們可以命名為“大道”的船有50億乘客。問題是飛船大道正在被肆意破壞,環境被嚴重汙染。飛船的保護層——臭氧在減少,生態失衡,危及乘客安全。這些都是人們對地球資源無休止的破壞性掠奪造成的。面對如此嚴重的問題,回憶壹下道教中的壹些古老教義,總結壹下道教的生態倫理觀,或許是非常有益的。道家認為,人與自然是壹個有機的整體,同構互感,應該和諧相處。自然的發展要遵守壹定的道德標準,充分認識自然規律。如果我們反其道而行之,那肯定會傷害人類自身。作為小宇宙的人和作為大宇宙的自然都在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壹旦這種交流被人為破壞,失去和諧與平衡,那麽人就無法得到安寧。當代生態平衡的失衡,從道家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因為人們忘記了自己與大自然母親的生物關系,認為可以隨意從母親那裏攫取自己需要的東西,而不顧對母親身體的傷害。道家生態倫理主張對宇宙萬物表現出仁愛之心,尊重自然界萬物的屬性,讓宇宙萬物自給自足,不受幹擾地自然發展。在道家看來,人與自然界的萬物是有因果關系的,人與宇宙萬物是相互感應的。歸納的基礎是,人和萬物都是精神性的,人和物具有相同的信息。相比較而言,人是萬物中最有靈性的。他屬於自然,也不同於自然,但他必須依靠自然才能生存,所以他應該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只要人類存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壹個永恒的主題。在人類面臨新的發展、走向未來的過程中,道家尊重自然、順從自然、贊美自然的理念及其生態觀發人深省,對解決人類生存危機具有現代意義。

總之,道家提出的壹些問題與當代人面臨的生活問題、社會問題、環境問題有壹定的相似性,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對當代人也有參考價值。道教的現代意義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