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的總體設計是非常成功的。前為神道,兩側栽植檜柏,創造出莊嚴肅穆 的氣氛,培養謁廟者崇敬的情緒;廟的主體貫串在壹條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布局嚴謹。前後九進院落,前三進是引導性庭院,只有壹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 遍植成行的松柏,濃蔭蔽日,創造出使人清心滌念的環境,而高聳挺拔的蒼檜古柏間辟出壹條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廟歷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子思想的深奧。座座門坊高揭的額匾,極力贊頌孔子的功績,給人以強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覺油然而生。第四進以後庭院,建築雄偉,黃瓦、紅墻、綠樹,交相輝映, 既喻示出孔子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豐功偉績,而供奉儒家賢達的東 西兩民,分別長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遠流長。
孔廟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鬥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長度依次遞增,六鋪作裏跳減二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采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閹、杏壇、大成門等建築采用木石混合結構,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鬥栱布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壹,疏密不壹,栱長不壹,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栱、萬栱、瓜栱加長,使同壹建築物相鄰兩間鬥栱的栱長不壹,同壹柱頭科兩邊栱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築的獨特做法。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余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範、米芾、黨懷英、趙孟頫 、張起巖、李東陽、董其昌、翁方綱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孔廟著名的石刻藝術品有漢畫像石、明清雕鐫石柱和明刻聖跡圖等。漢畫像石有90余塊,題材豐富廣泛,既有人們社會生活的記錄,也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反映。雕刻技法多樣,有線刻、有浮雕,線刻有減地,有剔地,有素地,有線地;浮雕有深有淺,有光面,有糙面。風格或嚴謹精細,或豪放粗獷,線條流暢,造型優美。明清雕鎊石柱***七十四根,其中減地平鐫五十六根,高浮雕十八根。減地平鐫圖案多為小幅雲龍、鳳凰牡丹,清雍正帝七年刻,崇聖祠刻牡丹、石榴、荷花等花卉,構圖優美,是明弘治十七年的遺物。石雕的精品是浮雕龍柱;大成毆前檐十柱,每柱高達六米,最為高大,崇聖祠二柱龍姿矯健,雲形活潑,水平最高。另外聖時門、大成門、大成殿的淺浮雕雲龍石陛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聖跡因為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據孔廟宋金木刻增補而成,由曲阜儒學生員毛鳳翼匯校、揚州楊芝作畫、蘇州石工章草上石,***壹百二十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壹生的行跡,是我國較早的大型連環畫之壹,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兩千多年來,曲阜孔廟旋毀旋修,從未廢棄,在國家的保護下,由孔子的壹座私人住宅發展成為規模形制與帝王宮殿相埒的龐大建築群,延時之久,記載之豐,可以說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孤例。山東曲阜孔廟前旳對聯是:“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僅8字卻從空間、時間兩個方面,把孔子道德的至尊至崇說得無以復加。匾額是後世人為孔子寫的歌功頌德的文字,清朝歷代皇上都尊孔,各寫匾額 康熙“萬世師表” 雍正“生民未有” 乾隆“與天地參” 嘉慶“聖集大成” 道光“聖協時中” 鹹豐“德齊幬載” 同治“聖神天縱” 光緒“斯文在茲”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旳地方。孟子有廟奉祀始於宋景佑四年(1037年),創建於鄒縣東北12公裏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後遷於現鄒縣城南關。 孟廟南北長458.5米,東西寬95米,占地4.36萬平方米,折66畝。其規模僅次於孔廟,為山東省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是國內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代表作品,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廟亞聖殿 孟廟前後由五進院落組成,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壹條中軸線,左右建築對稱式配列。現有殿廡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 欞星門是孟廟正南門。欞星門內左右各壹木坊,名為“繼往聖”、“開來學”,以此表彰孟子“繼孔子以往,開儒家之來”的功績。 亞聖廟石坊,為亞聖廟第二進院落門坊,始建於明萬歷初年。石坊通高5.2米,四柱三門,柱頂蕎o員ζ俊⒋┰瓢淡?嗨蘋?懟U?蟹歡鉺鑰獺把鞘ッ懟苯鸌摯?欏W笥曳恍娘砸浴霸浦幸砹?薄ⅰ昂K?粵?蓖及福饋? 東廡、西廡位於承聖門內(“廡”,即古代堂下走廊、房屋)。東、西廡內供奉孟子弟子及11位對孟子學說有貢獻的學者,各設神龕木主用於供奉。這些供奉者有公都子、高子、盆成括、屋廬連、浩考不害、公孫醜、陳臻、錢唐、子叔疑、孫爽、彭更、徐辟、鹹邱蒙、孟仲子、萬章、充虞、季孫氏、桃應、孔道輔。 亞聖殿,始建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殿七楹,高17米,橫寬27.7米,縱深20.48米,為綠琉璃瓦覆頂的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築。殿下豎立26根八棱水磨石柱,柱下托以覆蓮狀礎座。前廊下8根柱上飾以翺遊的雙翅翼龍、寶相牡丹、西蕃蓮等圖案,技藝精湛。殿外梁坊鬥拱飾以宮殿和璽彩繪,金碧輝煌。殿正中門楣上懸有清高宗乾隆禦書“道闡尼山”雕龍巨匾,殿內迎門金柱上懸巨幅對聯:“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禹顏”,亦為乾隆手書。亞聖殿正中為雕龍貼金神龕,內供奉孟子塑像,服飾采用宋代元佑年間禮制:著九族九章(冠有九族,服飾有九種圖案),為公爵之服、正壹品服飾。殿內東側神龕內供奉孟子高足利國侯樂正子塑像。殿內西側豎有北宋宣和三年“先師鄒國公孟子廟記”碑刻。 孟廟內保存有秦、漢、晉、唐、宋、元、明、清歷代碑碣280塊,其主要內容有歷代封建皇帝封贈聖旨、孟氏家族譜系、歷代維修擴建紀實、文人騷客詩詞贊頌等。其字體楷、行、隸、篆全備,具有非常高的書法藝術價值。重要的碑刻有西漢《萊子侯刻石》、《秦嶧山刻石》、東漢《石墻村刻石》、元文宗八思巴文《封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聖旨碑、明《孟氏宗傳祖圖》碑等,是研究我國歷史和孟廟沿革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