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剛反唐》是壹則民間流傳的傳統故事,那麽,這個評書裏的故事,和歷史上真正的事實相符嗎?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薛剛反唐》是真實的歷史故事嗎
正史中根本沒有記載“薛剛”這個歷史人物,歷史古籍資料也查不到這個故事的任何蛛絲馬跡。但其實也並非全盤虛構,薛剛的歷史原型是薛仁貴之孫薛嵩。
說起薛仁貴,我們大家也是比較熟悉的,他原本也是將門之後,但是無奈由於父親過早的離世,而家道中落。年幼時家境十分貧寒,地位比較卑微,生活上基本靠種田為生。成年後,毅然開始投軍,自此步入軍旅嶄露頭角,戰功卓著,壹路升遷至右領軍中郎將等官職。
關於薛仁貴的故事,在《說唐系列》中,就有《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傳》《樊梨花掛帥》等等。所以薛嵩作為將門之後,其父是範陽節度使薛楚玉。薛嵩臂力過人,擅長騎射,慷慨豪邁,嫉惡如仇,但是對詩書禮樂壹竅不通。只是因為出生將門,靠著祖輩的萌佑到朝廷當官,但是他的性格又不善於政務,也不善於言談,更不會拍馬奉承,所以他自己也知道升遷無望。
《薛剛反唐》最終結果天寶十五年(公元755年),唐朝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在範陽起兵造反。因為薛嵩的父親曾經擔任過範陽節度使,所以與安祿山關系比較好,但同時也因為這樣的關系,薛氏家族也遭受了朝廷權貴的排擠。薛嵩自己感到非常抑郁,對李唐王朝產生了強烈不滿。於是加入到了安祿山的叛軍中,因為作戰非常勇猛,立下了不少戰功,被安祿山封為相州刺史。
後來,隨著叛軍隊伍壹次又壹次地被唐軍打敗。薛嵩看情況不太樂觀。於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以及不牽連自己的家族,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投降唐朝。唐王朝廷看在他主動獻城投降,又是將門的後代,祖輩對朝廷有功,就原諒了他,後來薛嵩還被封為昭義節度使。
就這樣,薛嵩從壹個叛軍將領搖身壹變,成了統領壹方的唐朝地方節度使。不過他也十分感恩朝廷,此後,在職期間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戰亂之後,薛嵩為唐朝地方重建的工作做了很大貢獻,也因此獲得了唐王朝的信任。在他的治理下,昭義鎮重新煥發了生機,獲得了當地老百姓的擁戴。最後,皇帝還加封他為高平郡王等重要官職。公元773年,薛嵩因病逝世,葬於今山西運城。其後世兒孫都有不錯的仕途際遇。
以上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薛剛反唐》的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