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涇渭分明的原因如下:
壹、原因
“涇渭分明”主要由於交匯的兩道水流水質不同,其中壹個比較渾濁,也就是泥沙、鹽分、有機物及浮遊生物等顆粒物含量差別比較大。渾濁水流顆粒物被水分子附著包圍,形成氣泡等具有較大表面張力更大顆粒物。
這些顆粒物相互粘連,致使另壹支水流普通水分子只能以小分子形式附著在兩道水流接觸面,無法融入緊密粘連水流,所以形成明顯分界線。從大西洋與太平洋海水分界線界限分明而且比較平直來看,大西洋渾濁水流顆粒物粘連力十分大,連海浪、洋流都無法輕易突破此屏障。
不過,隨著顆粒物沈澱以及其雜質成分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滲析,終究會匯入壹起。
二、黃河簡介
黃河,是位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大河,屬世界長河之壹,中國第二長河(也有稱第二大河流)。黃河之“黃”,實為泥沙。古籍有載:“黃河鬥水,泥居其七”。黃河泥沙九成來自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易蝕易散,每逢暴雨沖刷,則流失大量水土,奔入黃河。
流域冬長夏短,冬夏溫差懸殊,季節氣溫變化分明。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農業為主,冬幹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地質影響與河道變遷
壹、地質影響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
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遊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
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二、河道變遷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遊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遊淤塞斷流約15公裏,南支遂成為主流。
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