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詩經》怎麽來的?

《詩經》怎麽來的?

商王朝的時候,由於牲畜業及冶煉工業技術的發展,奴隸主的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而奴隸主為了祭祀和享樂,音樂歌舞也極為發達。西周政權建立後,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進步。

西周文化通過長期積累和在損益前代的基礎上,得到了空前提高。這時,有人開始用詩歌來記錄生活,抒發情感,歌頌愛情和贊美勞動。當時,輔佐周成王治國的周公為了考察各地民俗風情,了解實施政策的得失,就派出專門的采詩官搖著木制的大鈴巡視在路上,向百姓采集民歌。然後,將采集到的民歌交給史官,由史官匯集整理成冊後獻給周天子看,作為國家修正政策的參考。

關於周代采詩官采風,在古籍中是這樣記載的: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戶而知天下。

後來,這些詩歌收集的越來越多,竟達3000多首。於是,周公就讓人把這些詩歌編輯成壹本書,並取名《詩經》,並讓周天子和周朝貴族子弟們都來讀這部作品。因此,《詩經》也成為當時教育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能背誦《詩經》也成為貴族人士必備的文化素養。《詩經》中的樂歌,有的還成為各種典禮、禮儀的演奏曲目,有的則在聚會時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