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碑林還是壹座歷史博物館,《中國銅鏡集》、《隨州敕鳴》等多部作品生動展現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程。中華民族燦爛的青銅文化在世界藝術寶庫中熠熠生輝,銅鏡是青銅文化的傑出代表。中國銅鏡收藏集中了古代銅鏡的精華,從4000多年前齊家文化最早的七角星鏡,到西周的獸鏡、春秋的幾何鏡、戰國的錦鏡、雲龍鏡,再到唐代的花鳥飛鏡、小枝纏鏡、清代的八仙過海鏡。藝術風格從古代的古樸奔放到盛唐的濃郁浪漫再到清代的繁華精致。隨州曾軼厚編鐘是我國出土最多、重量最大、鑄造最精美的編鐘,充分展現了先秦時期楚文化的輝煌,也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壹大奇跡。《隨州編鐘圖集》再現了編鐘的全貌,對音樂史、科技史、工藝美術、古文字學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蓮花山碑林不僅收藏了著名書畫家的傳世佳作,還使《七十二候印圖集》、《百字圖》、《清明上河圖》、《日本源氏物語》等許多民間藝術珍品和民族文物在世界上得以展示。《法界起源圖》源於宋代大理國《範翔卷》,為大理國王端之行所作。歷經宋元明清五百余年,於清朝乾隆年間入宮。乾隆皇帝視其為珍寶,命宮廷畫師丁在“四大活佛”張甲佛的指導下整理臨摹,歷時數年,於1767年完成。原藏吉林省博物館。畫卷場面宏大,描寫精細,色彩艷麗,形象多樣,有各種佛教門派的人物,有動物,有植物,有各種佛器。人物形象生動,身心特征千變萬化,代表了清代工筆人物畫和佛像畫的最高成就,是中國藝術史上的瑰寶,《曹氏風箏圖集》為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所繪。該圖集設計精美,技藝精湛,堪稱藝術瑰寶。抗日戰爭時期,這件國寶在日本丟失。幾經劫難,又重見天日,真是彌足珍貴。禦棉圖也是蓮花山林的瑰寶之壹。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成官繪制了當時棉花生產的全過程,包括播種、灌溉、開溝、采棉、集銷、軋、紡、織。進宮後,乾隆皇帝非常高興,親自為每幅畫詩作序。作品圖文並茂,堪稱古代科技與藝術的絕佳結合,蓮花山碑林是凝聚了無數偉人心血的歷史豐碑。從潑墨畫家、民間藝術家,到出謀劃策的文史專家、工程師,從為碑林四處奔波征集作品的普通百姓獻上珍品的收藏家,從贊助捐款的海外華人、社會精英,到打工壹族,甚至只有兩塊錢積蓄的貧困山區80歲老人,都表現了炎黃子孫為弘揚民族文化的無私奉獻。他們的功績被永載史冊,與天地同生,與日月同輝。泰國曾文木先生為碑林門主碑題詞捐贈了3萬片金箔。日本株式會社會計事務所董事長小林正樹先生寫道:“碑林將以碑林的形式將人類創造的文化遺產永遠留給後代。我對這壹崇高的理想深表敬意,並深受感動。特此獻上54張《源氏物語》圖片,這將是日後日中友好的壹大足跡。蓮花山碑林前端正北,三座巨碑巍然屹立。中間的石碑高9.8米,重73噸。底座上雕刻著漂浮的荷花和兩條玩珠的龍。碑身由著名書法家武中奇題寫,兩側碑文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炳森題寫。
蓮花山碑林規模宏大,刻有數萬碑,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碑林。碑文內容和題材廣泛,匯聚了古今中外的科學文化精華,包括儒、釋、道、醫、百家爭鳴、現代科學、中外語言、書畫結合。他們還收集其他碑林中的稀有民間藝術、美術和銅鏡的銘文。有很多大型系列作品,如《五百羅漢》、《中國白塔》、《法界源圖》等。
碑文內容集儒、釋、道、醫、武於壹體,歷代藝術珍品、民間收藏、歷代書法名家名作、當代大師墨跡,包羅萬象,體現了人類文化的發展進程。力求傳承傳統文化精髓,又融入時代精神,將精湛的書法藝術與精湛的雕塑藝術融為壹體,四書、金剛經、心經、無量壽經、道德經、茶經、孫子兵法、神農本草經、離騷、九歌等傳統經典全文,規模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