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渡的起源和分類
1.原始競渡。獨木舟、木排、竹排、木板船的出現,為競渡創造了條件。原始競渡與漁獵時期的勞動生產緊密聯系在壹起:人們有了舟,經常在水上活動,只要有2只或2只以上的舟同時發現食物時,先民們為了爭奪食物,獲取食物,自發性的就開始了原始的競渡。
2.爭戰競渡。從人類學的角度看,人的天性好爭好鬥;隨著人類原始部落的產生,舟的作用就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產勞動和交通的需要了,其中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舟用作戰爭的工具。古代戰爭除了陸地之戰就是水上之爭。漫長的人類發展進程,原始部落之間以及奴隸社會國家之間,為了土地、權益而產生了戰爭,關鍵環節是舟的速度和質量,就自然涉及到舟的制造技術。於是,龍舟的前身就出現了。作為戰船,既要求靈活便捷,又要求快速;操練時既是對戰鬥船的檢驗,又是對將士體能、意誌、合作精神、技巧的錘煉。競渡活動的性質到了商周以後發生重大變化,那就是由自發性轉變為有組織、有目的、極具群體性和競技性。《國語》載:“越王勾踐乃命範蠡、舌庸率師沿海溯淮,以絕吳路,敗王子友於姑熊夷……勾踐率中軍溯江以轉吳,如其郭,焚其姑蘇,徙其大舟。”戰爭促進了舟的制造技術迅速改進和發展。《中華古今註》載:“孫權,吳之主也,時號為赤龍……言如龍之飛於天。”描寫的是其舟為紅色,其速度快如飛箭。
3.祭祀及節日競渡。人們在原始競渡和爭戰競渡的基礎上發展了節日競渡。在湘北、鄂南、贛西北等地,龍舟被作為巫人占蔔的祭器,肩抗著到鄉間串遊;有的地方因為水淺不能競渡,流行旱龍舟活動,不下水,但登高埠,或遊街市,俗稱“迎鬼船”。《江西通誌》載:“每當五月五日,城內造龍舟,以人裝故事其上,壹舟數百人,舁(YU,裝載)之,行諸陸地,雲禳(RANG,驅除)瘟氣也”。祭祀的主要目的是驅災祈福,而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從競渡中體會到了“水戲”的樂趣,便加以總結,在節日開展競渡活動,體現原始競爭的樂趣,展示群體合作的力量和結果,並與神秘宗教文化、神話、民俗結合,體現人們的創造力和凝聚力,更隱隱體味到人類在生存和發展中需要的某種精神,與人們的道德情操、宗教信仰、賞心悅目關系甚大。關於我國節日競渡的記載最早見於三國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進筒糧,壹名粽;造百索系臂,壹名長命縷,壹命續命縷,壹命辟兵繒(ZENG),壹命五色縷,壹命五色絲,壹命朱索;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送;采艾懸於戶上;蹋百草;競渡。”“端午”、“競渡”之詞,都始於此。
4.龍舟的起源及用途。在春秋戰國之前,龍舟競渡就已經盛行於江南,特別是湘楚壹帶。龍舟起源的準確年代至今無法考證,但最遲誕生於戰國時期是無需懷疑的了。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公元前318~296年,見於《穆天子傳》(從魏襄王的古墓中發現的書)“天子乘龍舟,浮於太沼”;秦之前古籍《大戴禮》記載“顓頊(ZHUANXU,傳說中上古帝王名)乘龍遊四海”;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他的詞賦中多次寫到龍舟,如《九歌.東君》中寫到“駕龍舟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在《湘君》中寫到“美要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還有“駕飛龍兮北征,吾道兮洞庭。”“石瀨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在《河伯》中有“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在《天問》中有“焉有虬龍,負熊以遊?”可見那時的龍舟競渡已經十分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