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熙寧四年,蘇東坡在金山寺看到了什麽?

熙寧四年,蘇東坡在金山寺看到了什麽?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蘇軾本來在京城判官告院任職,因其批評王安石的青苗錢法遂引起朝廷上下不滿,貶謫黃州。在遭到謝景溫“販運私貨”的誣陷之後,為了避免受到進壹步迫害,蘇軾主動請求外任。

第二年,朝廷令當時三十六歲的蘇軾赴杭州任通判壹職,雖然離開了京城,但能去往杭州那樣風景秀麗的好地方,蘇軾的心情很是不錯,聽到消息後,當即就打點行裝準備動身。在途經鎮江時,他曾到城外的金山寺拜訪了寶覺、圓通兩位長老,二者盛情款待,與其暢聊至黃昏,當晚蘇軾便留宿在寺中。這壹夜二更天,蘇軾想起在朝為官所遭受的打擊,輾轉難眠,便外出觀賞江上夜景,誰知卻在無意中目睹了壹幕驚奇的景象。

當晚二更時分,新月消失,天空、江面和金山都籠罩在壹片漆黑中。這深夜使蘇軾興致索然,倦意襲來。似乎夜景已經再沒有什麽吸引人的地方了,觀賞也將結束。這時,蘇軾卻突然看見:壹個明亮的物體在江心緩緩降落,並通體發出奇詭的光焰!在夜幕下分外耀眼,它照射著金山,甚至驚動了棲息在巢中的烏鴉鳥雀。於是他用詩記錄下了目擊的壹切: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烏驚。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從詩句得知,作者是把這現象當成了江神顯靈,蘇軾似乎擔心別人以為此見聞是他的虛構,還特意在詩句下加註“是夜所見如此“。說明不是虛構,而是實際所見。

據《嶺南異物誌》記載: “海中遇陰晦,波如燃火滿海,以物擊之,迸散燈星火,有月即不復見。” 因為此光甚為奇異,並非當時的科學所能解釋,所以作者說它“非鬼亦非仙”,而在“風恬浪靜”的月黑之夜,此光滿朝,分明可見。作者接著寫:“須臾兩兩入寺去,就視不見空茫然。”不僅湖光可見,而且它還能移動,等到小舟駛近時卻又看不見了。變幻多端,神秘莫測,充滿怪異氣氛。

無獨有偶,在北宋嘉佑年間,揚州、高郵、天長縣境內接連出現了壹粒“怪珠”,連續十余年,當地人民爭相目睹,習以為常。這件事載入了龐文英《文昌雜錄》、沈括《夢溪筆談》中,崔伯易還根椐此事做了壹篇《明珠賦》。

其中,沈括是用“地學說”來解釋UFO現象的。他曾在《夢溪筆談》卷二十壹中很詳盡的記載了不明發光物事件。

“嘉佑中,揚州有壹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於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榮社湖,又後乃在新開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余友人書齋在湖上,壹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徽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壹金錢。俄頃忽張亮,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加拳,燦然不可正視,十余裏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類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崔伯易曾為明珠賦,伯易高郵人,蓋常見之,近歲不復出,不知所往。樊良鎮正當珠往來處,行人至此往往維船數宵以待現,名其享為玩珠。”

沈括是壹位嚴謹求是的科學家,給他提供情況的則是他的好友孫覺,而孫覺乃則是親眼在湖邊目睹到那粒飛行的珠子,顯然不會是杜撰。“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加拳,燦然不可正視”珠發白光,不能用眼睛正視,而且光亮使天發紅,把十余裏之間的森林都照得清清楚楚,可見其亮度很高,速度很快,“其行如飛”,“倏然遠去”,從記載看,這個能發光,能飛行的珠不正像是壹輪飛碟麽??

我們再來看看崔博易的《明珠賦》,其中描述更是讓人驚駭異常。其略雲:“高郵西北,有湖名璧社,近歲夜見大珠,其光燭天。嘗問諸漁者,皆言或遇於他湖中。有謀之者,則風輒引船去,終莫能致。”“則是珠也,若海月之升,含彩吐耀,周隅皆明。”“艷奔星之光芒,吸流靡之精英。木散影兮扶疏,草露實兮紅青:林鳥驚而移林,君犬愕而爭鳴!”

詩中寫到,有人乘船去探視這發光的物體,但似乎永遠到不了。並且這物體發出的光線能把周圍都照亮,群鳥被驚起集體逃離森林,狗也被嚇得狂吠。儼然是科幻片裏才會出現的景象。

宋代黃庭堅也在《呈外舅孫莘老》壹詩中說: “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輝。” 值得壹提的是,這黃庭堅正是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的那位見過揚州大珠的友人,孫覺的女婿。高郵出現奇物的消息傳出後,曾引得很多人慕名前來,仁宗嘉祐八年的進士,江西景德鎮人程節,就曾來高郵探珠,並剛好幸運的也見到了這奇怪的珠子,於是題七絕《玩珠亭》壹首:

“外挹湖天位置雄,下疏地脈與湖通。驪龍睡覺寒光吐,盡獻祥光入此中。”

由於嘉佑帝終於1063年,與蘇東坡在金山寺見到此物相隔僅八年,出現的時間正好銜接,同時揚州、高郵、鎮江近在咫尺。而且,這個“異物”出現的地方又恰好都在水邊,所以,蘇東坡所見之物,與沈括等人記載的應當是同壹物體,就是說極有可能是外星飛船。

單單是在高郵地區,此珠便被目擊數次,而且斷斷續續近五百年,據《高郵州誌》和《馮氏巢孫漫錄》記載,此大珠,於宋代建炎中、嘉祐中、皇祐初、清乾隆六年、二十四年、三十六年,清嘉慶十五年、光緒六年,均曾再現於高郵湖的湖面上。

其實,中國古代官方記載的目擊幽浮事件又何止於宋朝。

在東晉孫盛編撰的《晉陽秋》這本古書裏就有記載“有星赤而芒角,由東北西南投於亮營。三投,再還,往大,還小、俄而亮卒。”在《三國誌》的裴松之的註中、鄭樵的《通誌略》、馬瑞臨的《文獻通考》中都有類似的記載。這是公元234年秋天的事,西北五丈原地區的天空中出現壹顆發射紅光,來去自由的“星”,它三來三往,從東北向西南,以後使消失了。如果是星,它不可能“三投再還”,也不可能“往大,還小”。從記載中可見,它能自由飛行,很像是飛碟。

清光緒六年,甚至發生過疑似外星人的綁架事件。《松滋縣誌》記載了湖北松滋縣境內西巖嘴壹居民覃某的奇遇。

為省篇幅,這裏就只放白話譯文了:“1880年6月15日,湖北省松滋縣境內西巖嘴,有個姓覃的農夫,早晨到屋後的山林中去散步,突然見到樹林裏有壹個奇怪的物體,正發射出亮麗的五彩光芒。他立即上前想抓住它,卻突然感到自己的身體飄離了地面,並飛上空中進入雲裏,且耳旁不停的響起風聲,這時他感覺到神智有些恍惚,身體也不太能自由動彈。壹會兒,忽然從高空中墜下,落在壹座高山上,身體卻沒有受傷。這姓覃的農夫好像大夢初醒壹般,十分害怕。後來遇到了壹位樵夫,見到姓覃的農夫既陌生又有些好奇而主動問他從何處來?姓覃的農夫據實答說是湖北省松滋縣的人。樵夫很詫異地說:‘妳怎麽會來到這裏呢?這裏已是貴州省境了,離妳的家鄉有五六百千米遠呢?’後來經過這位樵夫的指引,他才能順利下山,並壹路當乞丐沿途乞討回去,經過18天才終於回到家裏。”

這個物體可以發射出光線,能使人卷入雲端,它的速度極快,使人感到“颯颯有聲”。覃某因撲這個物體,遭到了報復。覃某不識此為何物,從記載看,它似乎是有意識的。

清人吳有如的《赤焰騰空》圖可謂是壹詳細生動的目擊報告。1892年前後,南京的市民們蜂擁在朱雀橋邊,萬眾仰頭觀看空中的飛行物。畫家吳友如目睹了這個震撼人心的情景並畫了壹幅畫,畫上是朱雀橋壹角,萬眾擠擠,有的仰望率中,有的互相談論,有的則發著驚嘆。天上壹角有壹圓球,閃閃發光。

畫家在圖上還題記:“時金陵地南隅忽見火球團,自西向東,形如巨卵,色紅而無光,飄蕩半空其行甚級。”“約壹炊許 ,漸遠漸滅。”從記載看,這個飛行物速度不快,溫度也不高,因此人們舉頭仰視,看得很清楚,它停留的時間也比較長,約有壹頓飯的時間,並且,火球掠過南京城的時間、地點、目擊人數、火球大小、顏色、發光強度、飛行速度皆有明確記述。有文有畫,描述生動逼真,應當是可信的。此畫約作於1892年(光緒十八年),在壹百多年前,世人尚無飛碟和UFO之說法,畫家顯然未能意識到,這幅《赤焰騰空》圖,竟成為今人研究UFO的壹則珍貴歷史資料。

主張UFO訪問過古代中國的學者認為,這些記載中的“飛行物”“光珠”等就是飛碟。《竹溪縣誌》中記載的是壹次飛碟“墜毀事件”,因為從記載來看飛行物能倏忽而過,而“欲墜則止”,這個高速物體有很高的靈敏度,後來出了故障,變得搖搖晃晃,終於有意識地降落。 有些研究者還認為,《松滋縣誌》記載的覃某被不明飛行物從湖北帶到貴州的事件是飛碟被發現以後的報復行為或保密行為,與近代壹些接觸飛碟的人們遭劫持的情況極為相似。

不過亦有人質疑,中國古籍中的這些記載是輾轉傳聞的故事,記載又十分簡單,可能是壹些道聽途說的奇事軼聞,經過誇張、編造,不足為信。然而,蘇軾在詩中描寫的場景如此真實,卻不像是無中生有,或許那壹夜在金山寺湖面究竟出現了什麽,也只有蘇東坡自己知道了。

—<完>—

附:《中國正史中的幽浮事件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