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山完造(1885年—1959年),日本崗山人,內山書店老板,魯迅先生的摯友,中國人民老朋友。自起漢名鄔其出.
內山完造自12歲起就先後在大阪和京都的商店當學徒。1913年作為“大學眼藥”本店——參天堂派駐上海人員,20多歲的內山完造來到中國,在上海居住達三十五年。起初在上海推銷藥品,兼售基督教福音書。1916內山完造在日本與美喜子結婚後,攜夫人內山美喜子壹起赴上海。
1917年內山完造以美喜子的名義開設內山書店,最初在上海虹口的北四川路余慶坊弄口旁的魏盛裏(現四川北路1881弄),1929年遷至北四川路的施高塔路(今山陰路)11號。開始銷售基督教的福音書,進而銷售壹般性的日文書籍,再後擴展經營中文書籍。
二十年代後期,書店大量銷售包括馬列著作在內的進步書籍,發行當時被禁售的魯迅著作,並代售魯迅自費出版的《鐵流》等六種進步文學讀物。1932年起,內山書店成了魯迅著作代理發行店,還出售當局禁止的其它進步書籍。三十年代的上海,中國書店買不到的書,內山書店有賣;中國書店不敢經售的書,內山書店也能賣。書店的顧客除了日本人外,還有不少中國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尤其是進步青年。
在內山書店中,書籍都敞開陳列,讀者可以隨手翻閱,店堂裏擺著長椅和桌子,讀者可以坐在那裏看書。在書店外的人行道上,設壹個茶缸,免費向過往行人供應茶水。內山書店不管金額大小,無論國籍(包括中國人),讀者都可以實行賒賬。在當時日本人對中國人充滿蔑視的情況下實在難能可貴。
內山完造對中國人非常友好、平等、和善,壹點都沒有當時日本人的自以高人壹等的態度,內山完造在經售書籍的同時,贏得了很多中國人的信任和尊敬。內山完造特意書店創辦了教中國人學習日語的日本語學校。
1916年至1947年內山完造始終居住在虹口。由於二、三十年代的虹口四川北路壹帶是上海文化界人士居住最集中的地方,內山就結識了不少中國文化界進步人士,並與其中不少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如魯迅、郭沫若、田漢等人。內山完造利用其日本人的身份為中國進步力量作了很多事。
1927年10月,魯迅入住虹口,住在施高塔路(今山陰路)的大陸新村,此後與內山完造相識。從此,兩人友誼甚深,過從甚密,魯迅與內山書店的關系也非常密切。從1927年10月他首次去內山書店購書到1936年逝世止,他去內山書店五百次以上,購書達千冊之多。
內山書店不僅是魯迅購書場所,也是魯迅著作代理發行店,還是魯迅躲避國民黨反動派通緝的秘密住所,以及魯迅接待秘密客人的地方,甚至成為了地下組織的聯絡站,方誌敏的獄中文稿、北平與東北地下黨等轉給魯迅的信等都由內山書店轉交。魯迅逝世後,內山完造任治喪委員會委員,還發起募集“魯迅文學獎”。
除了四川北路外,內山書店在南京路還曾有壹家分店。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租界,原英、美等國的企事業被日軍接管,內山完造奉命接管南京路160號的中美圖書公司,於是該店就成了內山書店的分店。抗戰結束後,南京路的內山書店分店仍由中美圖書公司收還(現在是體育用品商店)。
抗戰結束後,國民黨當局以敵國僑民為由,強令內山完造歸國。內山完造回國,四川北路的內山書店作為敵產被沒收,改作他用。至此,內山書店停業。
回到東京,內山完造致力於中日友好活動。1950年參加創建日中友好協會。1952年聲明反對日本政府與臺灣當局相互承認。1954年參加接待新中國第壹個訪日代表團。1959年,內山以日中友好協會副會長身份來華訪問,因腦溢血病逝於北京。依其生前意願,葬於上海萬國公墓(今宋慶齡陵園)。
1980年,內山書店舊址被上海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場所。
△1916年至1947年內山完造始終居住在虹口。千愛裏2弄3號為其第四寓所。1931年遷入。他多次掩護、幫助魯迅等進步作家,四次掩護魯迅避難,郭沫若、陶行知遭通緝,他幫助避居,周建人、許廣平、夏丏尊等被捕,經他悉心營救獲釋。1932年起,內山書店成了魯迅著作代理發行店,出售當局禁止出售的左翼進步書籍;他三次幫助魯迅舉辦木刻展及壹次木刻講習班;方誌敏在獄中寫給黨中央的報告、北平東北大學地下黨等轉給魯迅的信等都由內山書店轉交。
魯迅逝世後,他發起募集“魯迅文學獎”,聘為《大魯迅全集》編輯顧問。他寫作《活中國的姿態》、《上海謾話》、《上海夜話》等系列。1942年遷居東橫浜路松裏。1945年10月至1946年4月又搬回千愛裏居住。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