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這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朱元璋統壹中國後,深感“除非有深溝高壘,內藏外儲,否則不可能安全”。於是,劉伯溫和姚兩位謀士主持設計了這座城市的格局,向世人展示如何建造這座城市。經過反復討論和修改,劉和姚終於按照傳統的規則畫出了壹個長方形的圖案,並提交給法院。朱元璋不想墨守成規,就拿起筆擦掉了長方形圖案的壹角。就這樣,皇帝改的城市地圖正式展現在世人面前。此後,明朝修建的城市大多沿用四角缺壹角的格局。這種解釋也缺乏科學依據。第三,有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認為,元代大都的北城墻保留至今,其西北角呈直角。明代北京重建時,為了便於防禦,廢棄了北城,在原城墻以南五裏處修築了新城墻。新建的北城墻西段穿過舊積水潭最窄的地方,然後轉向西南,將積水潭的西端與城市隔開,於是西北角變成了斜角。明初積水潭的水比現在深得多,面積也大得多。為了加固城墻,滿足建築的需要,城墻根據地形進行倒角是合理的。因此,這個觀點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第四,近年來,壹些地質學家發現壹條斷層帶恰好平行於城墻通過,靠近城墻西北角外側。另外,在角擦的外側,衛星照片中隱約可以看到壹個直角的圖像,可能是古城墻基的圖像。基於此,有地質學家提出壹種觀點,認為城墻西北角很可能在剛建的時候是以直角修建的,但這樣壹來,城墻西北角正好對角穿過斷層帶。因為地基位於斷裂地帶,而斷裂處很可能有壹些微弱的活動,城墻的堅固性大大減弱。也許是因為多次坍塌,後來才被重建成這種角墻。這樣,城墻就巧妙地避免了斷裂,可以屹立很久。
由於古籍和史書對此沒有確切的記載,專家們也不確定哪種解釋符合事實。然而,這座“三缺壹”的城墻卻給人們帶來了許多美好的遐想,讓人更加感受到北京深厚的歷史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