殤的詞義和用法:
1.本意指未成年而死,例如殤折;殤夭。
2.戰死者。例如:殤魂;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出自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古籍解釋:
《唐韻》式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屍羊切,?音商。未成人喪也。《禮·喪服傳》年十六至十九死為長殤,十二至十五死為中殤,八歲至十壹歲死為下殤,七歲以下為無服之殤,生未三月不為殤。
又《禮·檀弓》周人以殷人之棺槨葬長殤,以夏後氏之墍周葬中殤、下殤,以有虞氏之瓦棺葬無服之殤。
又《周禮·地官·媒氏》禁嫁殤者。《註》殤十九以下。
又諡法之壹。《汲冢周書》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
又死於國事、無主之鬼曰國殤。《楚辭》有《國殤》篇。
名詞:
未成年而死的人。
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呂氏春秋·察今》
又如:殤服(古代為殤亡者居喪的服制);殤宮。
死在外面的人;戰死者無主之鬼謂之殤。——《小爾雅》
禁遷葬者與嫁殤者。——《周禮·媒氏》。註:“謂嫁死人也。今時娶會是也。”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又如:國殤(為國犧牲死於戰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