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2. 如何用文言文形容“時間過的很快”須臾,少傾,俄而,尋,頃之,未幾、少時,頃刻、間這些詞匯都可以表示時間過得很快。
文言文釋義:
文言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壹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3. 古文中“日中”指幾點日中在古代指的是上午十壹時至下午壹時這段時間。
中國古時把壹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日中是十二時之壹,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這時候太陽最猛烈。
春分和秋分的合稱。我國古人很早就知道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四個節氣,並且用它們來確定四季的劃分。因為春分和秋分這兩天晝夜的長短相等,所以又叫做“日中”。
有的先秦古籍則把“日中”專指春分,如《書·堯典》:“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就是以二十八宿中的鳥、火、虛、昴四宿作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黃昏時的中星,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做宵中、夏至叫做日永(晝長)、冬至叫做日短。還有的先秦古籍把壹天的太陽正中時叫做日中。
擴展資料: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壹點為子時,壹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壹個時辰。(23時至01時)。
醜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昳。(13時至15時)。
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沈、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壹天二十四小時時間壹致。
百度百科-日中
百度百科-時辰
4. 文言文中常見的表示時間的詞有哪些歲:年。《捕蛇者說》:“蓋壹歲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滿壹年。《鄒忌諷齊王納諫》:“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積年:好幾年。《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曩:從前。《捕蛇者說》:“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壹焉。”
向:先前。《捕蛇者說》:“向吾不為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異日:將來。《黃生借書說》:“日姑俟異日觀雲爾。”
旦旦:天天。《捕蛇者說》:“豈若吾鄉鄰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陳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日:壹天天。《捕蛇者說》:“而鄉鄰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織》:“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錄)後序》:“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
旦:早晨。《術蘭詩》:“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
質明:天剛亮。《(指南錄)後序》:“質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風》:“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
暝:天黑了。《夢遊天姥吟留別》:“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當天。《鴻門宴》:“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中夜:半夜。《祖逖傳》:“中夜聞雞鳴。”
失時:過時。《論積貯疏》:“失時不雨,民且狼藉。”
無何:沒有多久。《促織》:“無何,宰以卓異聞。” '
爾來:從那時以來。《蜀道難》:“爾來四萬八幹歲。”
嘗:曾經'。《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素:壹向,平素。《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
既:已經。《曹劌論戰》:“既克,公問其故。”
既望:陰歷十六。《觀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
適:剛才。《孔雀東南飛》:“適得府君書。”
幾:將近。《論積貯疏》:“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
初:剛開始。《赤壁之戰》:“初壹交戰。”
未幾:沒多久。《口技》:“未幾,夫駒聲起。”
尋:不久。《桃花源記》:“未果,尋病終。”
已而:不久。《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遽:立刻、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壹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頃刻:壹會兒。《狼》:“頃刻兩斃。”
少頃:壹會兒。《口技》:‘‘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壹下。
食頃:壹頓飯工夫。《促織》:“食頃,簾動..片紙拋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戰》:“五萬兵難卒合。”
倏爾:忽然。《灌園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爾又變了?”
秋:時候。《出師表》:“此誠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陰歷每月初壹。《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
望:陰歷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陰歷每月最後壹天。《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今者:現在。《齊桓晉文之事》:“今者,有人語此,力足以舉千鈞。”
夜闌:夜深。《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
薄暮:傍晚。《嶽陽樓記》:“薄暮冥冥。”
表示時間少的詞,例如俄爾,少頃.
5.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復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裏可以是實詞,在另壹個句子裏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幾個. 下面我把首選的古漢語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壹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壹並打給妳. 而 壹、ér 壹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妳(的)”、“妳們(的)”.例如:《項脊軒誌》:“某所,而母立於茲.” 三連詞.⒈表示並列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系,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關系,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⒊表示遞進關系,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壹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⒋表示修飾關系,前項修飾後項,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轉折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設關系,常連接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古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發如蠆.”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壹官,行比壹鄉,德合壹君,而徵壹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參考文獻:《辭源》《中學文言文索引詞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0條評論。
其他回答 ***2條回答評論 ┆ 舉報 紅紅[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義”中的“而”表並列.從語法角度看,“而”連接前後兩個動賓結構“舍生”“取義”,無輕重之分,更無遞進,轉折關系.“舍生而取義”解釋為舍棄生命選擇道義. 下面是“而”用法總結! 而 (1) 第二人稱代詞,(2) 壹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為“就,才”. 然則何時而樂耶? (3)連詞 並列關系,壹般不譯. 蟹六跪而二螯. 遞進關系,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吾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假設關系,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因果關系,譯為“因而”.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遊之樂也. ⑧表比喻,譯為“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 本文***用25個“而”字,表示前後詞句並列、承接、修飾、轉折等關系,想壹想下列語句中“而”字的用法,體會它們各自語氣的輕重,探究“而”輕重音朗讀的規律. (1)、太守與客來飲於此……而年又最高(遞進、重讀) (2)、若夫……巖穴暝 (承接、輕讀) (3)、朝而往,暮而歸 (修飾、輕讀) (4)、溪深而魚肥 (並列、輕讀) (5)、禽鳥……而不知人之樂 (轉折、重讀) 小結:凡是表轉折或遞進意味,都需重讀,凡連接詞與詞,有調節作用的則應輕讀.學生齊讀,體會“也”和“而”的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