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節上行“冠禮”
《禮記·冠義》篇系統闡述了“冠禮是禮儀的起始”的觀念。它說: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是故古者聖王重冠。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人而與為禮也。冠玄端,摯於君,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簡單地說,舉行冠禮就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只有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別人,才能繼承和發揚華夏禮儀文明。因此,冠禮就是“以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換句話說,冠禮是華夏禮儀在華夏成員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礎工程”,所以,儒家將冠禮定位於“禮儀之始”,給了它極高的文化地位。
個人認為男子在行冠禮之前,是作為未成年人,應該較少參加社會活動,就算參加也是在父兄的陪同下,對方應該視其為晚輩,直呼其名也是可以的,另在很多古籍中有“孺子”、“孺子x”的記載,個人認為,在冠禮前,古人還有可能直接稱呼其為孺子的,比如漢更始皇帝劉嬰,史書就記載為孺子嬰。另在三字經中有“爾小子、爾小生”等稱呼,弟子規中有“人問誰,對以名”的說法,自稱為名,長輩稱名更是應該的。壹家之言,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