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脫肛簡介

古籍中的脫肛簡介

中醫·脫肛脫肛(rectalprolapse)為病名。見《諸病源候論》卷五十。又稱脫肛痔,截腸(《外科大成》卷二)、直腸脫垂、州出(出《五十二病方》)。是指以大便後或勞累、下蹲時肛管和直腸黏膜或直腸全層或部分乙狀結腸脫出肛外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其特點是直腸粘膜及直腸反復脫出 *** 外,伴 *** 松弛,多見於兒童及老年人。《諸病源候論》卷五十:“脫肛者, *** 脫出也。”脫肛相當於西醫的肛管直腸脫垂。包括直腸或直腸黏膜脫出。脫肛的病因病機脫肛多因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或濕熱下註於大腸所致。小兒氣血未旺,中氣不足;或年老體弱,氣血不足;或婦女分娩過程中,耗力傷氣;或慢性瀉痢、習慣性便秘、長期咳嗽引起中氣下陷,固攝失司,導致肛管直腸向外脫出。中醫認為脫肛除與大腸相關外,還與肺、胃、脾、腎等有關。肺與大腸相表裏,胃為六腑之大源,脾為肺之母;腎開竅於二陰,又主壹身元氣,都可影響大腸,發生脫肛。脫肛有虛證、實證之分。現代醫學認為,直腸脫垂與解剖缺陷有關,如骶骨前面弧度較平,直腸失去骶骨支持作用,腸管方向較垂直,腸管容易向會 *** 下移和套入,多見小兒發育未充或先天發育不全、年老久病、營養不良、神經麻痹等,也可由習慣性便秘,長期腹瀉,多次分娩、久咳,體力勞動強度過大,致使腹壓增高,引起直腸脫出。脫肛多由於肛提肌和盆底肌的薄弱或 *** 括約肌的松弛。某些長期引起腹內壓增加的疾病,如習慣性便秘、慢性腹瀉、長期咳嗽等也是引起脫垂的誘因。脫肛的癥狀肛管、直腸、乙狀結腸下段的黏膜層或腸壁向外脫出於 *** 外。多見於老年人、兒童和素體虛者。便後脫出的肛腸,初期可自然還納,中期須用手托送回,晚期常因咳嗽、用力、步行等而隨時脫出。脫肛的診斷脫肛多見於兒童、老年人、久病體弱患者及經產婦。脫肛起病緩慢,無明顯全身癥狀,早期大便時直腸或肛管脫出肛外,便後能自行回納,以後逐漸不能自行回納,需用手托回。日久失治,脫出物逐漸增長,甚至咳嗽遠行時

詳見百科詞條:脫肛 [ 最後修訂於2017/11/1 14:31:45 ***9088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