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宓子賤為單父宰,過於陽晝,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陽晝曰:“吾少也賤,不知治民之術,有釣道①二焉,請以送子.”子賤曰:“釣道奈何?”陽晝曰:“夫投綸錯餌②,迎而吸之者陽橋也,其為魚,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魴也,其為魚也,博而厚味.”宓子賤曰:“善”未至單父,冠蓋③迎之者交接④道路.子賤曰:“車驅之,車驅之!夫陽晝之所謂陽橋者至矣.”於是至單父,請其耆老尊賢者,而與之***治單父.選自劉向《說苑·政理》譯文:宓子賤(人名)(要去)當單父(魯國的地名)的長官時,拜訪陽晝.說:“您有什麽可以送給我的呢?”陽晝說:“我學識少地位卑賤,不懂得什麽治理民眾的方法,有兩條釣魚的學問,請允許我將它們送給您.”子賤說:“什麽樣的釣魚學問?”陽晝說:“拋下絲線安放好魚餌時,迎面過來吃鉤的魚是陽橋.這種魚,瘦並且沒味道.若即若離,要吃又不吃的魚是魴魚,這種魚,肥美而味道淳厚.”宓子賤說:“高!”於是還沒道單父的時候,坐著有冠蓋的車迎接的人夾道歡迎.子賤說:“車趕快點!快點!這些是陽晝所說的陽橋到了.”後來道了單父,請來那些德高望重的的人,和他們壹同治理單父.寓意:淺薄低劣者,必定主動相就,阿諛奉承求自存之道.有本事、有德行的人,肯定穩健、持重;有時還會有點轉的嗎.。
2.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1 釣餌同而得失異 予嘗步自橫溪.有二叟分石而釣,其甲得魚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獲也,乃投竿問甲曰:“食餌同,釣之水亦同,何得失之異耶 ” 甲曰:“吾/方下/釣時,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魚,目/不瞬,神/不變,魚/忘其/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魚,目乎魚,神變則魚逝矣,奚其獲 ” 。乙如其教,連取數魚。予嘆日:“旨哉!意成乎道也。”
2、甲、乙釣魚是相同的條件有哪些?---- 釣餌同 結果不同 ---(甲)吾方下釣時,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魚,目不瞬,神不變,魚忘其為我,故易取也。(乙)子意乎魚,目乎魚,神變則魚逝矣,奚其獲 ” 。
3、文末“旨哉!意成乎道也”這句話的作用是卒章顯誌(凸顯主題)
4、請妳用簡潔的語言為甲、乙兩老漢畫像。甲老漢:釣魚時,心中坦然眼睛微閉神色安然,使魚看不清老漢的用意,因而上鉤。 乙老漢:壹心取魚,雙目盯著魚,神色在意魚,使魚有所察覺。所以魚跑了。、5讀了這則小故事,妳悟出的道理:辦事欲成功,不要急功近利。要輕松安然。
3. 文言文《釣魚》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度米文庫
文言文釣魚的閱讀答案篇壹:文言文閱讀周練及答案(1)txt>;班級:姓名:座號:壹.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鄭遨,字雲叟,滑州白馬人也。唐明宗祖廟諱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學,敏於文辭。唐昭宗時,舉進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有拂衣遠去之意,欲攜其妻、子與俱隱,其妻不從,遨乃入少室山為道士。其妻數以書勸遨還家,輒投之於火,後聞其妻、子卒,壹慟而止。遨與李振故善,振後事梁貴顯,欲以祿遨,遨不顧,後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裏往省之,由是聞者益高其行。其後,遨聞華山有五粒松,脂淪入地,千歲化為藥,能去三屍,因徙居華陰,欲求之。與道士李道殷、羅隱之友善,世目以為三高士。遨種田,隱之賣藥以自給,道殷有釣魚術,鉤而不餌,又能化石為金,遨嘗驗其信然,而不之求也。節度使劉遂凝數以寶貨遺之,遨壹不受。唐明宗時以左拾遺、晉高祖時以諫議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賜號為逍遙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遨之節高矣,遭亂世不汙於榮利,至棄妻、子不顧而去,豈非與世自絕而篤愛其身者歟?然遨好飲酒弈棋,時時為詩章落人間,人間多寫以縑素,相贈遺以為寶,至或圖寫其形,玩於屋壁,其跡雖遠而其名愈彰,與乎石門之徒異矣。與遨同時張薦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學遊河朔,後去為道士,通老子、莊周之說。高祖召見,問“道家可以治國乎?”對曰:“道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得其極者,屍居衽席之間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內殿講《道德經》,拜以為師。薦
4. 《勤訓》的文言文閱讀答案勤訓《恒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雲:“壹日之計在於晨,壹歲之計在於春,壹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聖不若彼者乎?
譯文
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麽比勤勞更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說:“壹天的計劃決定於早晨,壹年的計劃決定於春天,壹生的計劃決定於勤勞。”這些話雖然說得淺近,可是意義卻很深遠哪!
像大禹這樣的人,智慧、才能如此傑出,況且愛惜每壹寸的光陰;像陶侃這樣的人,品德如此高尚,況且愛惜每壹分的時間,又何況在才幹、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閱讀訓練
1. 文中表明觀點的句子是
2. 與“且惜寸陰”中的“且”字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D.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3. 作者舉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麽?
答:
答案;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
D 3.以古代聖賢珍惜光陰的榜樣來鼓舞讀者,使讀者警醒。
5. 說釣 文言文的全文翻譯說 釣
(清)吳敏樹
余村居無事,喜釣遊。釣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當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後出門,而望見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釣絲,持籃而往。至乎塘岸,擇水草空處投食其中,餌釣而下之,蹲而視其浮子,思其動而掣之,則得大魚焉。無何,浮子寂然,則徐牽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於岸,遊目而視之,其寂然者如故。蓋逾時始得壹動,動而掣之則無有。余曰:“是小魚之竊食者也,魚將至矣。”又逾時動者稍異,掣之得鯽,長可四五寸許。余曰:“魚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註意以取之,間乃壹得,率如前之魚,無有大者。日方午,腹饑思食甚,余忍而不歸以釣。見村人之田者,皆畢食以出,乃收竿持魚以歸。歸而妻子勞問有魚乎?余示以藍而壹相笑也。乃飯後仍出,更詣別塘求釣處,逮暮乃歸,其得魚與午前比。或壹日得魚稍大者某所,必數數往焉,卒未嘗多得,且或無壹得者。余疑鈞之不善,問之常釣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觀矣。吾嘗試求科第官祿於時矣,與吾之此釣有以異乎哉?其始之就試有司[1]也,是望而往,蹲而視焉者也;其數試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魚者也;其幸而獲於學官、鄉舉[2]也,是得魚之小者也;若其進於禮部[3],吏於天官[4],是得魚之大,吾方數數釣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後有得焉,勞神僥幸之門,忍苦風塵之路,終身無滿意時,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歸來而博妻孥之壹笑,豈可得耶?夫釣,適事也,隱者之所遊也,其趣或類於求得。終焉少系於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將唯魚之求,而無他釣焉,其可哉?
註釋:
[1]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官吏及相應的的衙門稱有司。
[2]科舉:初試指縣試、府試,俗稱考秀才,由府學教授、州學學正、縣學教諭(合稱“學官”)主持。鄉舉:秀才(諸生)參加鄉試(省級考試),得中取為舉人。
[3]禮部:主管教育的部。舉人進京會試,由禮部主持。考試中式,再經殿試,即成進士。
[4]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後世因以“天官”為吏部的通稱。吏部掌全國官吏之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
吳敏樹(1805--1873),清代散文家。字本深,號南屏,湖南巴陵(今嶽陽)人。道光舉人,官瀏陽縣教諭。其文風接近桐城派。所著有《柈湖文錄》、《柈湖詩錄》等。
譯文 我住在鄉村平日賦閑,喜歡釣魚遊泳。我對釣魚的門道並不精通,但也頗得其樂趣。每逢初夏中秋時節,吃過早飯後,出門即可望見村中池塘,藍天綠水,波光泛然,趕緊理好釣竿魚線,帶著提籃就出發了。到水塘邊,找個水草很少的地方,投點魚食下去吸引魚兒遊來,隨後放下掛了餌料的魚鉤等候。蹲在壹旁細觀浮子,等到浮子動作起來,急提竿,就能得到大魚了。但不知為何,浮子壹點不動,我慢慢的牽引魚線,但仍不動。等到手腳都累了,把釣竿固定在岸邊,我從旁四下觀察,浮子仍然是壹動不動。大概有壹小時之後,那浮子才開始動了壹動,提竿壹看又沒有魚上鉤。我想,應該是有魚在刺探餌料,很快會有魚來上鉤的了。又等了壹個多小時,浮子又動了,跟前次浮子的動態不太壹樣,提竿釣到了壹條鯽魚,有四五寸長。我又想,既然有魚來了,很快能釣到大魚了吧。我起身等著,聚精會神,壹有動靜就能立刻提起釣竿,有時能釣上壹條,但始終跟第壹條差不多,沒有出現大魚。已經到中午了,肚子都餓了。我很想回去吃飯,但都忍著不回去繼續釣魚,直到村裏人吃完午飯到田頭來,我才收竿,拎了魚回家。到家後,妻兒都問,有無釣到魚。我則拿籃子給他們看,壹笑以對。午飯後,我仍然出去釣魚,還去了別的池塘找釣魚佳處。壹直到天黑了才回家,收獲也就跟上午差不多。有時某天能釣到條稍大的魚,我必定幾次都還去該處釣魚,但通常不見得能再釣到更多的魚了,有時甚至壹條都沒有。我常懷疑是我的釣魚技巧不熟稔,請教了經常釣魚有經驗的人,他們說也有類似的情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哥丶只是灬傳說為您答疑解惑如果本題有什麽不明白可以追問,如果滿意記得采納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采納本題後另發點擊向我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謝謝。祝學習進步
6. 《要做則做》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後生家每臨事,輒曰:“吾不會做。”此大謬。凡事做則會,不做則安能會耶?又,做壹事,輒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謬也。凡事要做則做,若壹味因循,大誤終身。
家鶴灘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記於此:“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臨: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用法不同的壹項是
A、朝看水東流:朝 B、不做則安能會耶?:安
C、乃丹書帛曰:丹 D、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忿恚
3、“凡事做則會,不做則安能會耶?”與《為學》中“ ”觀點相似。
4、作者批評的兩種觀點:“ ”和“ ”;希望我們要… …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臨: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面對,對著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傍著(低處),在… …之上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即將,快要的時候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用法不同的壹項是
A、朝看水東流:朝 早起
B、不做則安能會耶?:安 怎麽
C、乃丹書帛曰:丹 紅色,(此處作狀語:用紅色)
D、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忿恚 惱怒,(此處為使動用法:使… …惱怒;激怒… …)
3、“凡事做則會,不做則安能會耶?”與《為學》中“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觀點相似。
4、作者批評的兩種觀點:“吾不會做”。”和“且待明日 ”;希望我們要… …珍惜時間,把握今天。
7. 王拱辰文言文閱讀答案譯文供參考:王拱辰,字君貺,開封鹹平人。
原名拱壽,十九歲時考取進士第壹名,仁宗賜名“拱辰”。任懷州通判,直集賢院,歷任鹽鐵判官、修起居註、知制誥。
慶歷元年(1041)為翰林學士。 契丹使者劉六符曾對賈昌朝說“:壹條界河有什麽險要可言?乘壹葉小舟就可以渡過來,將士們投下馬鞭就可以填平。
或者,挖掉河堤,做十萬個裝滿沙土的袋子放在上遊,隨時都可以打通道路。”仁宗將這壹問題同拱辰討論,拱辰說“:打仗總是要搞陰謀的。
對方果然能這麽辦,不應該告訴我們,這必然是在說大話。設置險阻保衛國家,先王就是這樣幹的,祖宗也是利用險要地形抵禦敵人的。”
不久,契丹又派劉六符來,要求宋割讓關南十縣,並指責當年太宗伐燕是無理取鬧,師出無名。全朝廷上下都不知該怎樣對答才好。
拱辰說“:當年王師征河東,契丹既已同我們互通往來,卻又襲擊石嶺關以支援河東反賊。太宗生氣,於是回師伐契丹,怎能說沒有道理?”於是寫回書說:“先有石嶺關的交鋒,後來才有薊門之役。”
契丹得到答復後,恢復了和好。仁宗高興地對大臣們說“:若不是拱辰熟悉歷史,還真難答復啊。”
拱辰又代理開封知府,任禦史中丞。夏竦當上了樞密使,拱辰說:“夏竦主持西部邊務時,沒有什麽建樹,無功而還。
現在讓他主持國家的兩大最高軍、政機構之壹,怎樣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當面爭執,言辭激烈。皇帝沒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牽住他的衣角。
皇上最後聽了他的話,夏竦離職。又說:“滕宗諒在慶州所作所為違背了法度,而僅僅降級調任虢守,恐怕以後邊臣都會像他壹樣了。
應該施以重罰。”皇上沒有聽從,他就請假回家,請求降職降級。
於是皇上將滕宗諒調到嶽州,命令拱辰繼續負責原先的工作。拱辰拜見皇帝時,皇帝說“:妳們這些參謀官,各陳己見就可以了,不要以為朝廷沒有采納妳們的某壹建議就是壓制妳們,而輕易地離職,沽名釣譽。
從今以後妳們覺得應該說的,就盡量說出來,不要有所回避。” 僧紹宗以鑄佛像為名欺騙老百姓,京城居民爭相將金子投入煉爐中,後宮也出錢幫助他。
拱辰說“:西部連年派兵駐守,我們卻將財費用於不該用的地方,這會導致軍心動搖,引起民怨。”皇上就下令禁止了僧紹宗的這壹活動。
蘇舜欽在進奏院時宴請賓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勸蘇的下屬魚周詢、劉元瑜舉報這件事。結果蘇、王被貶謫到遠方,壹起宴會的人都被驅逐到地方上去了。
當時執政大臣是杜衍、範仲淹,他們對傳統規章制度多有改革,拱辰的朋友感到不安。舜欽、益柔都是範仲淹推薦提拔上來的,舜欽又是杜衍的女婿,因此,拱辰借這個機會搞翻了這批人,當時輿論很是瞧不起拱辰的為人。
後又以翰林學士身份代理三司使。因為推舉富民鄭旭不當,出任鄭州知州,又先後遷任澶、瀛、並三州。
幾年後歸來,任學士承旨兼侍讀。皇上在邇英閣存放《太玄經》和占卦用的蓍草,對拱辰說“:我常研讀這些。
妳也了解這些嗎?”拱辰作了回答,並說:“希望陛下註意儒家的經典《六經》,再以記錄歷代興衰盛亡的史書為輔助就夠了,這些雜書不足以為學。” 至和三年(1056),重新任三司使。
出使契丹,與契丹主在混同江會面,壹塊兒飲宴釣魚。契丹主每次釣到魚,必定替拱辰斟酒,親自彈奏琵琶助酒興。
又對其丞相說:“這位是南朝的少年狀元,考取翰林十五年了,因此我要特別厚待他。”回來後,禦史趙扌卞認為他的行為不合禮制“:他日契丹使者如果以此為例來要求我們,我們又怎樣拒絕呢?”湖南轉運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顓賤價強買死商人的珠寶,罪行敗露後被抓,拱辰將全部珠寶都賄賂給了後宮,趙扌卞也壹並彈劾這件事。
改任宣徽北院使,趙扌卞說:“宣徽之職位,本來是給有功勛的人的,只有前任執政大臣和節度使才能獲得此職位,拱辰怎麽能汙辱這壹職務呢?”於是讓他以端明殿學士身份知永興軍,先後主管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累官至吏部尚書。 神宗即位後,照資格拱辰應轉任仆射,歐陽修以為仆射是宰相級別,不應按資排輩,只任命他為太子少保。
熙寧元年(1068),又召他回來任北院使。王安石任參知政事,討厭他老同自己作對,趁兩位宰相有事之機,趕他去管應天府。
八年(1075),入朝見皇帝,任中太壹宮使。 元豐初年(1078),轉任南院使,賜給他金方團帶。
再次判大名,改任武安軍節度使。三路長官編制老百姓的戶籍建立保甲制度,天天招集百姓訓導,禁令苛刻急躁,老百姓往往被逼去做盜匪。
郡縣官隱瞞這些情況,不敢上報。拱辰毅然上書指責其弊端“:不僅僅老百姓的物質利益大受損害,而且耽誤他們的務農時間,這是在用法律來迫使他們犯罪。
他們逐漸演化為大盜的征兆已經可以看出來了。縱然不能全部廢除這些辦法,也應該讓那些最窮苦、承受能力最差的百姓免於受害,緩和壹下形勢。”
當權者指責拱辰抗拒新法,拱辰回答說:“這是老臣在盡忠報國啊。”接連上奏不停。
皇帝醒悟了,於是第五等戶得以免受其害。 哲宗即位,遷任彰德節度,加封檢校太師。
這年死去,終年七十四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懿恪”。
8. 二叟釣魚的文言文譯文原文予嘗步自橫溪,有二叟分石而釣,其甲得魚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獲也,乃投竿問甲曰:“食餌同,釣之水亦同,何得失之異耶?” 甲曰:“吾方下釣時,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魚,目不瞬,神不變,魚亡其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魚,目乎魚,神變則魚逝矣,奚其獲!”乙如其教,連取數魚.予嘆曰:“旨哉,意成乎道也!”敢記.譯文我曾經獨自漫步過溪流有兩位老人分別坐在(壹塊)石頭的兩旁釣魚,其中甲得到的魚十分多,並且很輕易就釣到.乙壹天都沒有收獲.(乙)就扔下釣竿問甲道:“魚餌相同,釣魚的溪流也相同,為什麽差別如此之巨大呢?”甲說:“我開始下鉤的時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魚,眼睛不眨,神色不變,魚忘了(坐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鉤了,您(壹心)想到的是魚,神態(總是)變,魚(自然)就逃離啊,哪裏還會有收獲呢!”乙按照他教的做,壹連釣到幾條魚.我感嘆道:“這意思說到了事物的宗旨,成為哲理了啊!”註釋有二叟分石而釣:老人 其甲得魚至多:非常 逝:逃離 乙如其教:按照 嘗:曾經 竟:終日 投:扔下 方:當 瞬:眼珠轉動 逝:跑,逃跑 奚:怎麽 意:在意 乎:是 道:規律 旨:味美,這裏引申為贊美 分石:各自蹲在壹塊石頭上哲理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冷靜、沈著,不可輕浮、躁動和急於求成,要用壹顆平常心來對待事物,強求的結果只能是壹無所獲.即使無法做到氣定神閑、舉重若輕,起碼也要專心致誌,這是能做好事情的前提條件.同時也啟示我們只有掌握科學規律,講究方法,才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