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百家姓周姓的由來

百家姓周姓的由來

周姓有什麽來歷? 周姓是壹個歷史悠久,姓源復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周姓,源出於姬姓。周人的始祖農神姬稷本來居住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詩經.大雅》中的《生民》描述的就是姬後稷的誕生和開創農業建立家業的歷史。後來到了古公姬父時代,因避西方族眾的攻擾,古公率族人遷居到岐山腳下的周原地區(今陜西岐山縣),建立了國家,因地處周原,故稱周國,古公稱周太王。周姓的主要來源為周王朝最後壹任國王周赧王姬延的後裔改姓和周公姬旦的後裔改姓,其他支派的周姓源自外族的改姓。

在《百家姓》裏,周姓居第五位。按人口統計,周姓現時為中國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壹,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從周姓發源的。相傳周人的祖先後稷本來居住在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夏末時公劉又遷往幽地居住。商朝後期,遊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這時古公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陜西渭河平原壹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墻,從此稱周族。古公的曾孫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國約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遷到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謂赧王是周家後代,稱為周氏,史稱正宗。春秋時,周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在周朝執政,他企圖殺死周莊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殺,他的後代也稱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時後梁賜I姓周。據考,周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縣東南60裏)。

源自姬姓

這是漢族周姓最主要的來源之壹。

壹、農神後稷的裔孫古公姬父

周姓

(即周太王)為狄所攻擾,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陜西岐山下的周原地區,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誌,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43任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周朝皇族,遷為家人,舉族遷往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稱赧王為周家,其後代以周為姓,稱周氏。又有春秋時期,周公姬旦的後裔周公姬黑肩,他的後代也稱周氏。據史籍《河圖運錄法》記載,遠古黃帝王朝姬軒轅氏執政時期有壹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王朝時期又有壹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人也是出自姬姓,他們的後裔子孫都以先祖名字中的“周”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壹。

該支周氏族人在古代分散於汝南(今河南駐馬店)、廬江(今安徽合肥)、潯陽(今江西潯陽)、臨川(今江西臨川)、陳留(今河南開封)、沛國(今江蘇沛縣)、泰山(今山東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陽)等地。[1]

二、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後裔,屬於以王朝名稱為氏。 公元前十壹世紀,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建立西周王朝。到了周幽王姬宮な壹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攻殺周幽王後,西周滅亡。西周滅後,周平王姬宜臼繼位遷都洛陽史稱東周,經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東周王朝在周郝王姬延五

周遷徙(錢文忠 百家講壇)

十九年(秦昭襄王贏則四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為秦昭襄王所滅,***歷三十四王,八百六十六年。周平王姬宜臼有壹個兒子叫周烈,受封汝墳侯。到了他十九世孫周邕時,秦昭襄王滅了周王朝,從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後代子孫依然還在,遂多以故朝名稱為姓氏,稱周氏。

到了大漢王朝建立,這些故王族又重新恢復了周氏的侯位,漢高祖劉邦將周邕的孫子周仁重新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從此遷籍安城(今河南汝南王崗鎮)。從此周氏作為汝南望族,經漢、魏、晉、隋、唐,歷時千載,英才輩出,青史不絕。

三、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

百家姓中,周姓起源於哪個朝代。周姓是最早嗎。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壹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壹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人類最早生活在母系社會裏,中國人的姓氏追根溯源,也都與母系社會有關,與女媧有關。姓是壹個會意字,左邊壹個女,後邊壹個生,合在壹起意味著姓最初是女性的專利,所以中華姓氏中壹批最古老的姓氏都是有女字旁。比如:姬、姜、贏、姒、妊、u、住⒁Α

請問百家姓中“周”姓的來源?周姓人口哪裏比較廣? 在中國眾多的姓氏中,周姓是壹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周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期黃帝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根據史料考證,周姓是壹個姓源復雜的姓氏,周姓的形成和發展,它的起源主要有四個大支系,其中主要的壹支周姓源於姬姓。周姓的祖先是後稷,當時主要定居在今陜西省岐山縣壹帶,傳到周武王時,武王滅商朝建立了周朝,立國800余年。周朝被秦所滅以後,周武王的後代便以國為姓,即以周為姓。據《河圖運錄法》記載,周姓還出自於黃帝時期,黃帝的臣子周昌、周書等,他們的後代以周為姓,形成了又壹支系的周姓。另外,據《逸周書》記載,商代時有太子周任,食邑於周地,他的子孫後代以封邑周而得姓。此外,周姓還有少數民族的改姓和賜姓所形成的支系。據史料考證,今河南省上蔡縣是歷史上周姓的郡望,周氏以汝南為郡號,周氏後裔最初主要在河南壹帶發展和繁衍。秦漢時期,聚居在河南的壹部分周氏後裔開始遷移到江蘇省沛縣定居,並形成當地的名門望族。西晉永嘉年間,周氏後裔遷徙到安徽定居。唐代以後,又陸續遷入福建、浙江和廣東等地。清康熙乾隆年間,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周氏後裔,逐漸遷移到臺灣定居。據《富春周氏宗譜》記載,南宋慶元至嘉泰年間,南宋大臣周必大晚年時,率家人從杭州遷入富陽新義芳地定居生活。周必大是富陽周氏的始遷祖。 800多年來,周氏後裔在浙江省富陽市,逐漸形成了新義芳地、東塢山、新登官塘和宜家弄四個支系。現如今,子孫繁衍了39代,周姓已成為富陽市的大姓,周氏後裔達5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富陽市東塢山和新登鎮官塘等地。在富陽歷代周姓名人中,曾任臺灣兵備道的周凱,深受人們的稱頌。千百年來,周氏後裔在許多地方發展成為名門望族。據《元和姓篡》記載,唐代元和年間,周氏郡望多達18個地方,並形成了眾多的支系。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裏,周姓名人輩出。據統計,周姓在二十四史中單獨列傳的有276人,歷朝歷代都湧現出眾多的周氏名人。秦末有張楚大將周文,西漢有周昌、周勃、周亞夫等名將,三國時有吳國名將周瑜,晉有禦史中丞周處,北宋有哲學家周敦頤,元代有音韻學家周德清,明代有畫家周文清、周天球,清代有梗人,測字師周亮工等,現代則有著名文學家周樹人和周建人,當代則有周姓的傑出代表人物中華人民***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周姓是當今中國眾多姓氏中的第9大姓,周姓不僅分布在中國的大江南北,而且還遠徙於歐美、東南亞及許多國家和地區。

-轉載。

周這個姓氏的由來 周姓悠久歷史 文王以國為氏

曾經統治中國達874年之久的周文王、周武王這壹家人,究竟是不是現在姓周的最早祖先?周朝與周姓之間又有什麽連帶關系?

根據《姓纂》的記載:“帝嚳生後稷,至太王, 邑於周,文王以國為氏。”由此可見,原本姓姬的周文王,當初也跟其他有封邑的人壹樣,拿封地的名稱當作自己的姓氏,而世代沿用下來。

由此,可以獲得這樣的結論:周文王是周姓的鼻祖,周姓 *** 的血緣,可以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

文王以國為氏。當時周國的位置,就在現在陜西省的岐山縣壹帶。後來周家父子取得天下,國都設在鎬。鎬的位置,是在現在陜西省長安縣的西方。到了懿王的時候,國都遷往槐裏。槐裏在今陜西省興平縣的東南方。由此可見,周姓的最初發源之地,應該是在陜西這個地方,以後才逐漸繁衍到其他地方去的。周姓的繁衍,應該是自西而東,也就是從陜西逐漸地遷移到河南。

以周文王父子為周氏的始祖,是歷來被普遍采信的說法。不過,周姓之見諸史書,並不始自周文王,早在黃帝的時候,就有過周姓的出現。

據《姓氏考略》的記載,黃帝有壹位大將叫做周昌,商代也有壹名太史叫做周任。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分散在汝南、廬江、潯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等地。

這段記載,雖然指出財周氏的姓源並不僅僅為周文王的壹脈,然而卻提供了壹個可貴的事實――周姓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壹個漢族姓氏。

“文王之治”,是傳統上的壹個政治崇高境界,所以周文王不但被***認為周姓漢族的始祖。更是5000年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對歷史的影響之大,真可以說是無與倫比。這正是數千年來每壹位周姓人的***同榮耀。

有誰知道姓氏中周姓的來源嗎?主要分布在哪現在? 周姓氏來源較多,有以下幾種: 壹、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後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 周姓 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陜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誌,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於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於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後來演化成周氏。 三、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莊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殺,其後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五、是鮮卑族復姓中有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六、周姓還有壹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後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 七、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最初發源地在今陜西渭河平原壹帶。秦漢時期,周姓主要以河南、陜西為 周姓始祖 中心地帶繁衍生息,後逐漸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秦時,有河南臨汝的周姓人遷往江蘇沛縣。西漢時,有河南葉縣周姓人遷往河南平輿縣。漢末,此支中又有遷往安徽廬江的,河南周燕在漢時遷往山東任太守。可見,這壹時期,周姓已活動於陜西、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且以河南為主要支流。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蕩,大規模的南遷使得周姓人也卷入其中,於是湖北、江西、江蘇等地有了周姓人活動的足跡。如晉代,有周訪任江西潯陽梁州刺史。南朝宋有周毅在江西臨川郡任太守之職。隋唐時,周姓有了大範圍的分布與發展。唐初,隨著陳元光入閩開基福建漳州,周姓族人有加入者,此為周姓最初入閩者。唐僖宗時,又有周姓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而後移居廣東者。這壹時期,周姓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地區。宋元時期,周姓人最為顯著的特點仍是南遷,以致於此期周姓名人多出於南方,如哲學家周敦頤、詞人周邦彥、音韻學家周德清等。明清時期,是周姓發展中壹個比較興盛的時期,臺灣、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也有了周姓人居住。據記載,明初周正行五兄弟從江西遷到貴州麻陽。清初有福建人周延郡入臺,廣東人周朝德居於臺灣。此時,周姓可謂遍布 周氏宗祠 祖國的山山水水。今日周姓在長江流域的省、市中所占比例相對高於其他地區。周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壹。 山東省沂源縣侯家官莊村,周姓是最大的家族.本村是縣城所在地--南麻鎮最大的村. 清朝年間山東大旱災周姓人逃荒來遼吉黑三省也有很多人,遼寧省岫巖玉都嶺溝鄉周家鋪,蘇子溝鄉周家子等等都是周氏村莊,周氏家族繁衍居住的地方。

百家姓 "周“的起源 由於《姓苑》、《元和姓纂》、《周姓史話》等書的影響,壹般認為周姓起源除了上古周國和改姓以外,主要有三個,壹是汝南周氏(周平王少子烈後裔),二是山東周氏(周公旦後裔),三是沛國周氏(周赧王後裔)。其實除此以外,尚有第四大主源,即吳國周氏。

吳國周氏出自吳泰伯之後。泰伯、仲雍避居荊地之後建立句吳國,武王建立周朝以後,封周章為吳國君,為吳國受封之始。吳國滅亡後,王室子孫避難改姓,其中有吳、周等姓,逐步遷江西、河南、陜西等地。南之有周自此始。

關於吳國周姓的起姓,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壹是說起源於仲雍之壹子。有周姓族譜說,泰伯王後無出,以弟仲雍子季簡作承祧,遂成後世“兼祧”之典,仲雍另壹子,為周姓始祖。二是說起源於周章。究竟是周章的嫡子還是庶子,排行第幾也不清楚。三是說起源於吳亡以後的吳姓子孫。其中第三種到底起源於何支何人卻不太明確。中華周氏網-專註於周姓研究的門戶網站江南的周姓,多以泰伯或仲雍為始祖。已經知道的有以下幾支:

常熟海虞周氏。清人周厚基修的《海虞周氏宗譜》,稱常熟周姓壹支出於仲雍、周章之後,宗譜從仲雍起壹代代本支都記得明明白白,周厚基自己是仲雍第116世孫。雲南麗江有壹支周姓,也是常熟周姓的分支。

湖北鹹利恩周氏。修於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鹹利恩周氏族譜》記載:“……武王生焉,興周滅紂,封我祖於吳,不幸時遭越亂,以國作姓,改姬為周,九十余傳而至我祖信……”。可見這支周姓出於吳國子孫。

長沙南門周氏。泰伯之後,出自江蘇吳縣洞庭西山,後居蘇州葑門外。該支以懿岡公為分支祖,懿岡之曾孫順宗於清康熙間徙居湘潭縣城外,順宗之孫玉斌兄弟於乾隆間再徙長沙南門內。1917年纂有支譜,堂號汝南。

陜西商洛周氏。出自周術,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二月續修的《陜西商鎮周姓家譜》說:“周氏系姬姓,家於商山者,自f裏先生始,溯先生之世系而尚論之,因為荊蠻吳仲雍之亂,先生官秦博士,避亂於商山,迄今經七十余世,歷時兩千年。”“東漢三國時為七世至十二世,十三至十九世在晉,二十至二十二世在隋,二十三至二十五在五代,六十世時壹支遷西荊州(註:北朝,府治在鄧州),後又遷爬樓山(註:在商州),商州城內外所有周姓均是其後,又有壹支東遷河南省鄧州厚樸。”

修於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的《陜西商縣周家磨周姓家譜》也說:“荊蠻吳雍之後,姓周名諱術,字元道。秦會稽洞庭山f裏村人,因以為號。今蘇州府西三十裏即其地。官秦博士,避始皇亂,隱於商山。漢高祖混平定天下,以禮為羅,茹芝不出。帝所不能致者四人,先生其壹也。配沙氏,生子鳳翔。”該譜還記載了鳳翔之後的世系,鳳翔妻馬氏,生子二,長潔,次浩。嗣後,不知何代何祖徙居南秦州之流峪口。至五十八代祖清,已至明初,清之孫鏞徙居商州城之東上街。

其他記錄不太詳細的還有許多。如福建羅源周氏族譜稱,江蘇無錫《錫山周氏大統宗譜》、《錫山周氏世譜》、《句吳周氏世譜》、浙江的敦本堂《周氏宗譜》、烏程《南潯周氏家譜》,還有海內外許多周姓親組織的“至德堂”也都是出自這錠世系。

江西瑞昌周氏的族譜也可以作為佐證。宣統元年瑞昌尚書祠重梓《周氏大成宗譜》雲:泰伯,文身斷發,避居吳越之界,傳十九世至漢而有術公、昌公。術公字符道,商山四皓之壹,號f裏先生,京師號曰霸上先生。昌公仕漢高帝,官禦史,傳十三世而有瑜。瑜公字公瑾,漢憲帝興平元年與孫策交契,建安十三年領都督赤壁大戰。

周王朝分西周和東周,而周姓則有南周和北周之分。泰伯、仲雍之後裔和季歷支系姬烈士之後裔,固居江南,故均稱南周。北周則出自季歷之後裔。有聯句曰“兩朝八百載歧陽啟姓東西壹脈,三相九......>>

周姓起源於什麽時候,發源地在哪? 周姓是壹個歷史悠久,姓源復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1、周姓緣源

周姓氏來源較多,有以下幾種:

壹、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後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陜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誌,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於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於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後來演化成周氏。

三、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莊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殺,其後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五、是鮮卑族復姓中有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六、周姓還有壹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後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

七、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展。從東漢末年到晉代,都有中原周氏南遷的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從清朝康乾年間始,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在《百家姓》裏,周姓居第五位。按現在人口統計,周姓為中國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壹,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從周姓發源的。相傳周人的祖先後稷本來居住在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夏末時公劉又遷往幽地居住。商朝後期,遊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這時古公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陜西渭河平原壹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墻,從此稱周族。

古公的曾孫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國約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遷到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謂赧王是周家後代,稱為周氏,史稱正宗。春秋時,周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在周朝執政,他企圖殺死周莊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殺,他的後代也稱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時後梁賜氵內姓周。

據考,周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縣東南60裏)。

2、遷徙分布

周姓的最初發源地在今陜西渭河平原壹帶。秦漢時期,周姓主要以河南、陜西為中心地帶繁衍生息,後逐漸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秦時,有河南臨汝的周姓人遷往江蘇沛縣。西漢時,有河南葉縣周姓人遷往河南平輿縣。漢末,此支中又有遷往安徽廬江的,河南周燕在漢時遷往山東任太守。可見,這壹時期,周姓已活動於陜西、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且以河南為主要支流。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蕩,大規模的南遷使得周姓人也卷入其中,於是湖北、江西、江蘇等地有了周姓人活動的足跡。如晉代,有周訪任江西潯陽梁州刺史。南朝宋有周毅在江西臨川郡任太守之職。隋唐時,周姓有了大範圍的分布與發展。唐初,隨著陳元光入閩開基福建漳州,周姓族人有加入者,此為周姓最初入閩者。唐僖宗時,又有周姓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而後移居廣東者。這壹時期,周姓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地區。宋元時期,周姓人最為顯著的特點仍是南遷,以致於此期周姓名人多出於南方,如哲學家周敦頤、詞人周邦彥、音韻學家周德清等。明清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