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勤於復習,豈不愉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別人不理解自己,不生氣,不是君子嗎?"
1.2有壹位孔子說:“他也是壹個孝順的兄弟,但是容易犯錯誤的人很少;犯錯不容易,但犯錯不容易。君子商以基業,道而生。孝也是仁的根本!”
壹個兒子說:“很少有人孝順父母,尊敬兄弟,卻喜歡犯錯誤。不喜歡犯錯,卻喜歡搞得壹塌糊塗,那不是真的。君子專註於根本,根本的建立,道就在那裏。孝敬兄長,是做人的根本!”
1.3孔子說:“巧言令色,清新仁者也!”
孔子說:“說話漂亮,打扮漂亮的人,情人會很少。”
1.4曾子說:“我壹天救自己三次——妳是不是對別人不忠誠?”交朋友不相信?學不會嗎?"
曾子說:“我每天都會反思自己很多次。我對別人忠誠過嗎?妳和朋友交往時有沒有食言?老師練了嗎?”
1.5孔子說:“壹國千倍,尊物而信,救而愛人,使民適時。”
子曰:“治壹國之千秋,須慎之又慎,慎之又慎,省財愛民,依時用民。”
1.6孔子曰:“弟子,進則孝,出則誠,信則信,無時愛人,而慈。有余力就學文學。”
孔子說:“弟子回家要孝順,在外要尊重兄弟,謹慎守信,愛民,親民以仁,實行後有余力時學文化。”
1.7夏紫說,“賢者變色;父母能做到最好;為人君子,可以通其身;交朋友,說話算數。雖然我沒有學過,但我會稱之為學習。”
夏紫說:“尊德輕女服務父母能做到最好;輔佐君主,他可以獻出生命;與朋友交往,言出必行。這樣的人,就是他說沒上過學,我也認為他有文化。"
1.8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驕;學習不紮實。主信實。沒有朋友的人比自己還糟糕。過了就別換了。”
孔子說:“[font size=4]禮的作用是使人與人和諧相處,古代聖人王之道之美就在這種和諧之上。但如果任何事情,無論大事小事,都順利的話,就會有不順利的地方。如果妳只知道和諧的價值,就會盲目地把它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而不必以禮對它進行適當的限制,那正是行不通的地方。[/font]
1.9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回厚。”
曾子說:“慎終父母之死,緬懷上壹輩的祖先,人民的美德就會變得穩定和忠誠。”
1.65438+壓制它?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之。主人想要什麽,其他人想要什麽?”
秦子問子貢:“壹個大師來到壹個國家,他總是可以談論參與國家的政治事務。是妳要的還是別人給他的?”子貢曰:“主公溫良恭儉讓,故得此資格。師傅找的方法可能和別人找的方法不壹樣。”
1.11孔子說:“父在,觀其誌;父親沒有,觀察他的行動;三年不改父之道,是孝。”
孔子說;“父親還在,看他的誌向;父親不在了,就看他的行為了;三年不改父親規矩,可以說是孝順。”
1.12有壹位孔子說:“和為貴,禮為貴。王之道第壹,斯裏蘭卡很美;小的大的。如果妳做不到,那知和合就不可行了,不要客氣。”
壹子曰:“禮之應用,以和為重。我先王的做法在這壹點上很好。大事小事都用這個規律是行不通的。為和而和,不禮讓而控制,是不行的。”
1.13 A孔子說:“信近義,言可復。禮貌比羞恥更接近禮貌。因為不失去親人,還可以住在裏面。”
壹個兒子說:“妳講信用近義的要求,妳的話就有分量了;畢恭畢敬地接近禮的要求,可以遠離羞恥;如果結了婚,不忘親人,可以跟著他。"
1.14孔子說:“君子不食足,居安思危,敏於物而慎於言,正直而好學。”
子曰:“君子,不思食足,不思安逸,工於機警,言於謹小慎微,到有道之人處自正,可稱為好學。”
1.15子貢說:“窮而不阿諛,富而不驕呢?”子曰:“是;不窮則樂,富而善禮者也。”子貢曰:“詩雲曰‘若如議論之精辟,若如磨之打磨’,是甚麽意思?”子曰:“若贈我壹禮,可告《詩經》已矣。”
子貢曰:“窮而不諂,富而不驕,如何?”子曰:“不壞。但是,不如壹個貧窮卻樂觀、富有而有禮貌的人。”子貢說:“《詩經》說,妳若如壹爻之精辟,妳若如壹磨之磨光,是這個意思嗎?”子貢曰:“子貢,我可與妳談詩經。告訴妳前面是什麽,妳就知道後面是什麽。”
1.16孔子說:“不患人,不知人。”
子曰:“不怕別人不了解我,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嘻嘻,選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