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吊罐浮雕

吊罐浮雕

古人說,醫者父母心,藥者仁。古代名醫以其精湛的醫術濟世救人,可謂功德無量,但往往要求甚少。俗話說“但願天下少壹個病人,何必擔心把藥放在架子上產生灰塵呢?”這是多麽博大的胸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懸壺濟世是壹句古話說的,醫生治病救人被人稱道。“懸壺”是中醫行醫的專用名詞,《後漢書》、《神仙傳》的編撰,都與道醫公戶有關。“壺”的嫌疑來自“胡”和“玄”因為諧音。後來的藥店用葫蘆做幌子,藥廠也用葫蘆做商標圖案,有“不知道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的說法。醫生心地善良,以醫術幫助眾生,為世人所稱,有吊壺濟世之說。它的佳能幾乎就是由此衍生出來的。

《後漢書》卷八十二《魔傳》說:“費長房,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為市官。城裏有個賣藥的老頭,把壹個鍋掛在老板頭上,到了城裏,他就往鍋裏跳,城裏人看不到,但在長房子樓上看到就不壹樣了。因為又去拜了,所以上了酒胸。翁知道長房的意思也是神,說:兒子明天可以回來,長房總有壹天會回到翁那裏,翁跟他在鍋裏。只有當我看到玉堂李巖,我想酒是甜的,美味的,我喝了出來。翁許下諾言,不聽別人的,就去找侯長芳說,我是神仙,我負責見妳。這件事結束後,我能和妳壹起去嗎?樓下沒什麽酒了,所以我向妳告別了...長房想問路,跟著他進山,翁父道:“我可以教妳,所以能治百病。"

這壹驚人的記載也見於《神仙傳》卷九《公戶傳》,其中聲稱“公戶的名字不詳。這個世界上有20多卷《呼喚軍符》《呼喚鬼鬼治王宓符》,都是公戶的……”傳說世界上有壹個胡翁(大約公元2世紀),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叫公戶。”說,歷陽人,在城裏賣藥。沒有價格,就沒有治療。說話的人說:吃了這個藥,妳會吐的。如果有壹天康復了,什麽都沒用了。壹天收幾萬塊錢,分給城裏那些又窮又餓的人。”北《玉子山集》卷壹賦曰:“夫在枝上,巢父有巢;在壹個罐子裏,“如果丈夫在樹枝之上,巢父就會有壹個窩;在罐子裏,公戶有地方住。《水鏡》第二十壹卷朱,乳水人,人稱“公戶姓王”。《三孔珍珠囊》說“謝袁賣仙藥”。

公戶是東漢時期壹位賣藥的老人。他有道術,擅長用法術治病。因為市場上經常掛著壹個鍋賣藥,“藥價不壹”,“百病皆治”,所以後人把行醫稱為“掛鍋”從這個角度來說,胡翁是壹個醫術高明、樂善好施的隱士醫生。因其在醫術部常掛壺作為醫學標誌,故稱壺翁,民間傳說中多有神話傳說。胡翁曾經給費長芳教過藥。雖然這壹記錄頗具傳奇色彩,但如果揭開公戶和費長房的壽衣,就不難知道他們是東漢時期的名醫。公戶的事跡廣為流傳,歷代醫家幾乎都以“掛壺之樂”來慶祝他的行醫,或者在診所懸掛壹個葫蘆作為行醫的象征。時至今日,許多藥店和藥廠仍在使用。這個典故流傳甚廣,在人們的日常用語中至今還有“葫蘆巴賣什麽藥”這樣的口語表達。

另壹個詞“壺天”,是壺的代名詞,也指道教仙境。壺中天地,用來指道教無憂無慮的寧靜生活。唐·李白《下石門舊居》:“何不脫謝恩?鍋裏有不同的日子。”唐立中《為在乎清靜者》:“壺中日月近,島外陰霾明。”無論人們如何考察公戶的人生經歷,他都不失其不朽的特質。在公戶居住的鍋和鍋的天空中,上面有太陽、月亮和天空,下面有平臺。這個模擬現實的仙界,都是在鍋裏培養出來的。神仙信仰在萌芽時就開始編造神仙居住的天堂。這個樂園可以讓人類擺脫在世間無法擺脫的生老病死的枷鎖,得到永生的保障和各種享受。神仙信仰在先秦時期遍及中、楚、越三國文化界,於是各國方士發明了許多神仙樂園,其中以西方的昆侖山和東方的三神山傳說影響最大。

論古代名醫的“醫德”

(1)夫為博士法,切不可揶揄他人,談戲謔喧嘩,談是非,談人,賣弄名聲,敗壞壹切博士,以己為榮。偶爾治個病,就得意壹下,叫大話西遊,是大醫。(孫思茅《大醫精誠論》)

⑵任何做醫生的人,本質上都是溫雅,必須謙遜有禮,溫文爾雅,沒有自尊,不能自命不凡。(關於兒科健康的壹般性討論)

(3)反復使用,再嘗試,就會有所收獲。不篡集補天地,也是欺行霸市。欺負別人,好日子就被堵死了,最終會喪失醫術。不欺軟怕硬,良知日日發揚,醫道更盛。(李婷的藥介紹)

(4)在我的道路上有等待和無所作為的人,他們贊美自己的長處,目光短淺。每次去病人家裏,我都不問病情,而是把以前的醫療失誤破壞掉,這樣就可以嚇唬病人,把以前的醫療藥品弄得滿滿當當。何必自討苦吃?封面是臨時的或者有偏見的,沒有效果。怎麽能把前藥當成庸才呢?(龔廷賢復興)

5]各位老鄉不要自負,要謙虛謹慎,老了要尊敬。有的學者借鑒,驕傲的人放棄。失敗的建議撥壹下。(《陳師公醫家五戒十要》)

[6]所以,沒有才能、沒有學問、沒有知識是不可能成為醫生的,靠才能、學問、知識來達到醫療目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冷靜觀察,要謙虛應對,要做丈夫。(《返老還童》序言)

(7)醫生對疾病的認識有錯有強。如果他們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病了,他們就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病了。如果他們謙遜地退位,他們會放棄自己的才能,確保別人活著。醫生錯了,不要自我否定,說話也不喜歡人,不可能跟他們說得通。(程中嶺的醫學理解)

根據中醫的歷史,中國有很多名醫。他們不僅有高超的醫療技術,而且有高尚的醫德。他們的言行可以借鑒和模仿。這裏有壹些例子。

1,鉆研技術,精益求精。

明代名醫徐春浦說:“藥貴,不精則害人。”縱觀我國歷史,所有傑出的醫學家都在“精”字上下過功夫。他們壹生辛勤耕耘,孜孜追求,鍥而不舍,精益求精,最終取得了輝煌的學術成就,贏得了後人的無限敬仰。比如東漢的張仲景,年輕的時候跟張伯祖學醫。因為他勤奮好學,醫術“勝於伯祖”。他生於東漢末年,戰亂頻繁,疫病流行,壹生荒廢。他家200多人,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生病死了三分之二。他目睹了這種可怕的情況,於是“勤求古法,博采眾方”,認真研讀經典醫書,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加以總結和完善,寫成了16卷《傷寒雜病論》,開創了“辨證論治”的綱領,成為我國醫學典籍的經典,被後人尊為“醫聖”。再比如唐朝的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他從少年時代就熱愛醫學,直到暮年仍愛不釋手。他活了壹百多歲,多次被隋唐朝廷拒絕錄用,長期在民間行醫。他壹生“博學多才,勤奮好學”,在七十歲的時候,寫了三十卷《千金要來》。30年後,他100歲了,不考慮年齡,還怕滄海遺風。他不斷查找資料,精益求精,寫成《千金方毅》三十卷,與《千金方耀》互為補充。兩本書合起來稱為《千金方》,是壹部不朽的醫學巨著。他被後人尊為“藥王”。再比如明朝的李時珍,三代從醫,有家族病史,學識淵博,熱愛醫學。他曾這樣介紹自己:“年輕人有病,...渴望經典,若嚼甘蔗,則漁獵書集百人。”他喜歡學習,讀書就像吃甘蔗壹樣甜。鑒於歷代草書多有錯漏,他下定決心要寫壹本新的草書。從34歲“歷三十尺,書八百余種,手稿易改”,到60歲終於編著了舉世聞名的藥學巨著《本草綱目》,被郭沫若稱為“中醫聖人,中國藥學之傑作”。

2、對待患者,認真負責。

善待病人、濟天下、邀病人、有求必應、治病救人、認真負責是中國名醫的優良傳統。醫生應該對任何病人表現出無微不至的關心、體貼和愛心,把他們當作親人壹樣對待。孫思邈在《大醫精誠》壹文中說:“凡大醫,必氣定神閑,無欲無求,先顯大悲,誓救精神之苦。如果有人生病來求助,不要問他們是窮是富,是老是少,是不是友好,是不是共同的,都像親人壹樣。醫生比病人還著急,請妳去吧。在元代,朱丹溪有壹個醫生的名字很有名。”四面八方與病魔打招呼的人,沒有壹天是空的,都會去那裏。雖然雨雪載路,但不會停。仆訴痛,余先生曰:病者歲之,欲逃之。“如遇危重病人,應積極搶救。例如,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秦越人)就是壹位周遊世界的民間醫生。有壹天,他路過郭國時,突然病倒了,昏迷了半天。醫生們束手無策。郭俊邀請扁鵲去見他。扁鵲通過詳細而認真的檢查對郭俊說:“如果說,是他的學生們施了針灸、砭石、內服湯劑。獲救後,他們終於轉危為安。中醫講究整體,強調辨證論治,醫生必須四病並舉。清代於提倡“先討論病情,再用藥”,確立了“與師傅討論病情模式”,充分體現了對病人高度負責的精神。對於壹些粗心大意、敷衍了事的庸醫,張仲景在《傷寒論概論》中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他說:“今天看的醫生,不思求旨,行其所知,傳其術,老是跟著老。救病問病,服務就是口服給藥,還要治療湯藥。不按腳,握手不夠。人迎孫,三系不參與,動的人不到五十。短期的不明診斷,九次的等待時間,根本不存在大廳缺庭的情況,什麽都沒觀察到。所謂偷窺管,老公要見死不救,真的很難!”

3、拯救世界,不是為了獎勵。

扶危濟困,以藥養醫,也是中國名醫的優良傳統。比如三國時期的名醫董楓,祖籍福建,住在廬山。他是壹位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民間醫生。他給人治病,不收醫藥費。治愈後,所有重病患者在家門口種了5棵杏樹,輕癥患者種了1株作為獎勵。幾年後,種了65438+萬顆杏樹,它們變成了森林。杏子熟了,吃起來很方便,用來緩解貧困患者。後世“杏林春暖”“名為杏林”,是壹個醫學林的故事。再比如唐代名醫、江西新人沈應山。他醫術精湛,心地善良。遇到流行性疾病,他購買並儲存藥品,在他家旁邊建房子,收留病人。不接受醫藥費和餐費。給病人治病,大家都來,“來了就平安”,因為被勒令放棄生命的是“來安堂”。再比如張明正,清代名醫,江西婺源人。他曾在壹家醫院工作,後來回國行醫。在路上,他遇到了壹個毫無怨言、患有痢疾的窮人。他看了很難過,把仆人送到家裏,吃了藥,壹個月後痊愈,還是送他回家。當他離開的時候,他沒有問他的名字和地址。當時人們稱贊他“視天下如壹家,救路人。”醫術是仁,學醫的目的是治病救人,不是為了發財。李東垣晚年收洛天依為徒。第壹次見到他說的第壹句話就是“妳是來學怎麽找錢治病的嗎?學傳醫怎麽樣?”也就是妳來學醫是為了賺錢還是為了傳道授業解惑?天壹答“我也傳耳”是為了傳法濟世。當即收他為徒,後來羅成了名醫。可見中國古代名醫對學生的上進心和道德品質要求非常嚴格。

4.尊重老師,虛心求教。

中國歷代名醫大多出身於《師傳》,如扁鵲拜常桑君為師,臧宮(淳於壹)拜楊青為師,張仲景拜張伯祖為師等。他們尊重自己的老師,虛心向老師學習,最終“盡出其傳”,甚至取得了超過老師的成就。晉代家境殷實,酷愛醫學,聽說張有醫名,便捐女兒學醫。幾年下來,他得其所,後來成為“金元四傑”之壹。元代人,穆武林(杭州)善醫,往返十余次。“太陽站在它的門口,不容易掀起大風浪。”羅氏深受感動,就把自己的醫術全部教給了他。後來成為“金元四傑”之壹。清代葉思想開明,好學。當他聽說有人擅長治療壹種疾病時,他去拜訪並尋求建議。先後拜訪了17位名師。他能博采各家之長,後來成為名家,尤其是對溫病學的貢獻最大。他是清代四大著名溫病學家之壹。上面有很多例子,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

中國古代名醫高尚的醫德被傳為佳話,代代相傳,成為醫學界的典範。

三國時期,吳國名醫董奉治病不收費,只讓治好的人在住處周圍種幾棵杏樹。幾年後,杏樹變成了壹片森林,收獲後的收益用來治療窮人或流亡者。後人把“杏林”作為醫學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在常用“杏林春暖”的匾額或條幅來贊美有成就的醫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因醫術精湛,來他診所就診的病人很多,經常要排隊治療。為了減少病人排隊的痛苦,他把壹些常見病的藥方刻在石碑上,站在自己住處的路邊,讓病人按照藥方自己治療,不拿壹分錢。對於尋求治療的危重病人來說,無論路途有多遠,無論餓不餓,累不累,壹個電話總會到達。有壹天,他看完醫生在等晚飯,有人求他出診。當他要走的時候,他的妻子說:“飯已經做好了。吃了它!”"孫醫生嚴肅地對妻子說,"不吃壹頓飯,妳不會死,但錯過了診治時間,妳就會死。“說完了,拿著藥箱就走。

明代名醫陳安公,對病人嚴守秘密。為了不方便,他沒有和妻子說話。壹次,壹個妓女患了性病。確診後,陳醫生在開藥,他老婆來找他有事。怕老婆看出藥方是治性病的,他趕緊用手捂住藥方說:“妳不能看這壹面!”“妻子知道丈夫為患病的家人保守秘密,於是停了下來,等女人拿了藥方後才敢上前。陳醫生為病人保守秘密的醫德流傳至今,在醫療領域仍有為病人保守秘密的規矩。

葉,清代江南名醫,行醫從來不猶豫,哪怕是壹點點希望,也要盡最大努力。有壹次,他路過壹戶農民家,聽到屋裏有哭聲,就進去了。壹問才知道有人突發疾病去世了。他觀察“屍體”很久,拿出壹根銀針,紮在“死者”身上。這個人真的復活了。葉石天名聲大振,說他連死人都能治,但他說:“我沒有這樣的本事,但我診斷起來比較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