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神話傳說,劍的發明者是蚩尤。相傳在四五千年前,黃河流域東南部有個強大的九黎部落,酋長叫蚩尤。他為了與炎帝爭奪黃河流域上壹塊肥沃的平原,大造刀戟弓弩等各式兵器,並采來葛盧山之銅以鑄劍。手持銅劍,指揮部落戰敗了炎帝族。故《管子》與《呂氏春秋》記載:“尤始造劍,采葛盧山之銅鑄之。”
劍是短兵器,從出土原始銅劍看,它是匕首和矛的伸長和收窄。這種劍在遠古時代的人類,不可能利用天然形成的石質原料敲打琢磨出來,至今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還沒有發現過象劍壹樣的石器。有劍鄉之譽的龍泉,1958年在牛門崗出土的石器有新石器時代的石爺、石墜、石簇、石紡輪等,卻沒有發現象劍的石器。目前出土的最早的劍出現在距今2600多年的殷周時期,當時中國奴隸社會逐漸走向文明,社會生產力有了提高,人們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創造了青銅器,鑄造了矛、戈、鉞、鏃、劍等兵器。《周禮》載:“桃氏為劍。”
寶劍在古代是可靠的隨身武器,相傳還有驅邪避魔之功能,所以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喜愛。中國古代鑄劍業發達,曾出現了大量名劍,如“幹將”、“莫邪”、“魚腸”等燦若繁星,我們來看看遊戲中的幾款寶劍吧:
龍泉劍:相傳二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歐冶子奉楚王之命鑄劍,遍訪名山大川,尋至浙江龍泉,見秦溪山麓古木參天,近旁豐蘊鐵英,寒泉清冽,遂於此定居鑄劍;歐冶子在此鑄就了龍淵、泰阿、純鉤、湛盧、魚腸、巨闕等神劍,龍泉寶劍由此誕生。中國歷史上龍泉劍以其“堅軔鋒利,斬銅如泥”、“鋼柔並寓,能屈能伸”、“光澤如光,寒光逼人”、“紋飾精巧,典雅秀麗”的四大特色而享譽天下。除此之外,還有壹個神奇的特征就是武俠小說上常說的劍氣:“異光花紋”。所謂“異光花紋”,就是說劍上的花紋象流水的波浪、象天上的雲,給人壹種閃爍流動的感覺。在古籍上每每提及龍泉寶劍“龜文漫理,龍藻虹波,異光花紋,肉眼可見”;“龍泉太阿,幹將莫邪,帶以自禦,煜煜吐花”。相傳上好的龍泉寶劍即使埋入地下四丈深,它的“異光花紋”也能沖出地面光芒遠播!正所謂 “鬥牛之間,常有紫氣”。只有把寶劍挖掘出來這種劍氣才會消退,看來不僅是人才會不甘寂寞,連寶劍也有這樣的誌氣啊。
斬馬劍:斬馬劍其實是壹種刀身長而闊的雙刃長刀,它出現在西漢時期,是當時西漢政府在同匈奴之間的長達數百年之久的戰爭中,為了對抗匈奴騎兵優勢而生產的壹種專供步兵用來砍殺騎兵戰馬的兵器,故有斬馬”之稱。斬馬劍作為漢武帝對抗匈奴的先進武器而名聲大噪,成為漢代的神兵利器。《漢書》有載:“王莽使武賁以斬馬劍挫董忠”以及“斬馬劍劍利可以斬馬也”的記載。漢以後斬馬劍作為壹種成功的兵器壹直流傳下來,宋代民族英雄嶽飛大破金兀術“拐子馬”的兵器就是由漢代斬馬劍發展而成的斬馬刀。
相對於裝飾作用大於實戰作用的劍,中國古代戰爭中裝備最多的武器是刀。刀有很多種,除了我們壹般所熟知的腰刀、日本刀等短刀外,還有沒有流傳下來的長刀,長刀又稱大刀,是壹種長柄大刀,多為騎兵使用,長刀在漢代出現,是壹種騎兵殺傷步兵的重武器。當時騎兵利用自身的高速度慣性作用來使長刀的劈、砍威力達到極限,騎兵大刀壹擊之下甚至可以把步兵身體劈成兩段,因此站在地面上的步兵很難抵抗馬上大刀的攻擊。以後,各朝代均有不同風格的長刀。三國時期就有偃月刀、唐代有陌刀、宋代有筆刀、掉刀、鳳嘴刀、眉尖刀、戟刀、屈刀等;明代有勾鐮刀等。其結構由刀頭、刀身、刀柄等部分組成。基本用法有劈、砍、雲、抹等。騎兵用大刀在使用和演練時威風凜凜、氣勢雄偉,壹般為大將軍所用。不過由於弓箭技術的發展,在實際戰鬥中騎兵的武器主要是輕盈的長矛和馬刀,而不是笨重的大刀。
在中國的古代步兵兵器中也有大刀的身影,它們不像騎兵大刀那般長和重。步兵用長刀基本上就是騎兵大刀的縮水版,宋代的樸刀曾在《水滸》等作品中壹再被提及,樸刀就是壹種步兵用大刀,它柄長兩米左右,刀身比普通腰刀寬厚。在宋代軍隊中樸刀壹般配備給身高力大的士兵使用,在近身白刃戰中威力極大。樸刀和它的改進版本壹直流傳到清朝末年,隨著火槍的普及而最終被淘汰。
雖說刀有這麽多種,不過名氣最大的還是青龍刀:在《三國演義》中最有名的兵器便是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在小說中關公憑借著青龍刀的威力先是溫酒斬華雄,其後又斬顏良誅文醜,立下了赫赫威名。青龍刀就是漢代的騎兵用偃月刀,當然它並不會真像小說中那樣描述的重達八十二斤,否則的話關二哥舉著它還沒沖到華雄面前就沒勁了。其實在真正的三國歷史中關二哥的武器和張飛壹樣是長矛,倒是張飛曾經主持打造過壹批樣式奇特的鋒利腰刀,被稱為“張飛刀”。青龍刀比它的主人關二哥長壽壹些,它和它的子孫們壹直流傳到宋代,從明代開始史籍中再也沒有關於它的描述了。
說到槍,所有的兵器都要對它叫聲爺爺了。因為槍是最古老的兵器,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的長槍僅僅將木棒頭削尖就是了。後來發展到將打磨銳利的石塊綁在木棒上便成為和目前的槍樣式壹致的成熟兵器了。相對於制造工藝復雜、成本高的刀劍等武器而言,槍是壹種廉價的制造簡便而且訓練容易的兵器。所以中外古代戰爭中槍普遍成為裝備量最大的兵器。不同用途的長槍其長度各不相同。用於車戰、騎戰的槍較長,用於步戰的槍較短;用於守城禦寨的槍較長,用於進攻的槍則較短。長槍可達八米之余,短槍可為壹點三米之多。
在我國漢代時的槍與矛的形制[ALi:PAGE]相似,多以長木桿或竹竿為桿,裝上銳槍槍頭,配以槍纓即制成。張飛的丈八蛇矛婦孺皆知,其實長槍在當時已成為騎兵的主要裝備之壹。漢代以後槍更得到普及和發展,槍的種類也日益增多。在宋、明兩代槍最興盛,曾有大量式樣繁多、用途各異的槍出現,廣泛用於步兵和騎兵作戰。其中最奇特的便是鉤鐮槍了。
鉤鐮槍:在古典名著《水滸傳》第五十六回:徐寧教使鉤鐮槍,宋江大破連環馬壹章中記載了鉤鐮槍的制作和使用方法。雖然小說中宣稱當初嶽飛是憑借梁山好漢徐寧祖先發明的鉤鐮槍大破拐子馬的,不過我們知道立功的其實是斬馬刀。鉤鐮槍相當於在長槍槍尖底部安裝壹個鐵鉤,用它來鉤住戰馬的蹄子將其拽到,以便俘虜或殺傷騎兵。在《三國演義》中武將們也常常讓士兵用鉤鐮槍和絆馬索來設伏,同時評書《薛剛反唐》中也有羅家將教鉤鐮槍的情節,大體上古代的演義小說家們認為每朝每代都會有金兀術壹樣的邪惡大發明家發明拐子馬、連環馬等先進武器蹂躪百姓,因此必須有各種好漢不用斬馬刀之類的方便武器,而采用鉤鐮槍之類的神秘兵器來除暴安良。其實大家可以設想壹下斬馬刀接近壹米長的刀身同鉤鐮槍碗口大的鐵鉤哪個更容易殺傷戰馬?不過話說回來鉤鐮槍確實存在過,不過是作為民間武術用兵器而流傳至今的,據史籍記載正規的鉤鐮槍槍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為八寸。槍頭上部尖銳,其下部有側向突出之倒鉤,鉤尖內曲。 槍桿長六尺,粗圓徑為四寸,以木制成。桿尾包鐵,長四寸。
縱觀中國古代兵器發展史,普遍裝備的近戰長短武器只有刀、劍、槍這三種。雖然有十八般武器之說,但是武器畢竟是為了戰爭而存在的,實用性決定壹切。不過我們在遊戲中能見到的神兵利器絕不僅限於剛才提到的這幾種,從萬仞劍到冷月刀,從火尖槍到破天錘,傳說中的神兵利器們都會在我們眼前展開混戰,畢竟在幻想的世界裏什麽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