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良好生活習慣是父母十分重視的壹項能力。中國人對“習慣”壹詞的說法,早在《孔子家語》《漢書·賈誼傳》等古籍中就出現過。
習慣既然是學習而來的慣性行為,自然有所謂的好壞之分。然而,什麽是良好生活習慣,在訪談中發現受訪家長雖然對孩子的要求各有不同,但不外乎是衣食住行、學習和休閑活動等妥善規劃。由此可見,有效的時間管理是良好生活習慣的核心。
很多父母都很苦惱自己的孩子沒有朋友,很擔心。壹般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有的孩子下課以後就坐在教室裏不出去。 有的孩子在操場上孤零零地壹個人站著,或者獨來獨往。
有的孩子剛開始跟同伴玩得挺好的,玩壹會兒就被別人排斥出去了。
有的孩子在操場上跑來跑去的,沒有壹個固定同伴。
提高孩子在學校的交友能力
對於學校發生的情況,父母可以讓孩子找出班裏受歡迎的幾個同學,觀察他們有哪些優點,分析大家喜歡他們的原因。記錄這些孩子課間的時候和誰玩、玩什麽、遇到哪些事情等,回家講給父母聽。如果孩子不願意和妳分享,可以用外驅力的方法,孩子跟妳講壹件事情,給孩子加1 顆紅星。也許孩子就願意跟妳講,當他不斷地用語言描述這些榜樣的好行為時,就會受到積極的心理暗示,孩子的行為也會有所改變和觸動。
孩子什麽都不會玩怎麽辦
還有的孩子什麽遊戲都不會玩,連象棋、跳棋、軍棋、撲克、飛行棋、五子棋、圍棋等都不會玩。同學玩的遊戲他都不會,和同伴就沒有***同語言和交集,只能自己玩。壹方面,父母可以在家裏教孩子棋類,和孩子壹起玩;另壹方面,父母可以讓孩子記錄同學課間都玩什麽遊戲、每個遊戲怎麽玩,如石頭剪子布、打鴨子等,回來告訴父母,並教會父母怎麽玩,孩子教父母的過程也是壹種練習。如果孩子不願意教,可以先用外驅力的方法,再通過鼓勵,用美言錄,讓孩子產生內在的成就感,持之以恒,外驅力就會轉化為內驅力。
孩子耍賴怎麽辦
孩子玩的時候常常遇到耍賴這個問題,原因是有的孩子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對別人的行為也按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如別人的遊戲規則跟自己的不壹樣,他就很生氣,說別人的玩法不對,或者認為別人誠心和他過不去。有的孩子必須贏,輸了就說“不算,再玩壹次”。幾次之後,就沒有人願意跟他玩了。還有的孩子玩的過程中別人不小心碰了他壹下,他反手就打回去,認為別人攻擊他;或者大聲嚷嚷“妳怎麽回事,為什麽要碰我”等。這些孩子都非常自我中心,缺乏換位思考和同理心,情緒波動很大,要重點訓練孩子的情緒管理。
情緒穩定的孩子朋友多
孩子面對這種沖撞或者別人對他的看似不尊重,甚至是攻擊性的行為時,他的解讀如果是“其實他是在鬧著玩呢”,他的情緒就不會有那麽大的起伏,因為他是自己情緒的主人,他的情緒不會被別人所掌控。那麽更多的孩子都願意跟他玩,他的朋友也越來越多了。
學會交朋友,為孩子的幸福保駕護航
無論是不敢和別人玩,還是不會和別人玩的孩子,父母都要少說多做,跟孩子角色扮演,多加練習,把目標分解、任務拆分,讓孩子體驗交友的樂趣和成功效應。學會交朋友,現在讓孩子快樂成長,長大後讓孩子更幸福。我們都知道成人以後要完成三種基本的生活任務,即事業、愛情和友誼。事業能夠保證孩子的物質生活水平,而愛情和友誼給孩子精神上的保障,讓他的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