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位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者,保家衛國而流傳千古。不過這位女英雄的身世背景,在歷史上壹直存在不小的爭議。因為關於她的故事,基本來源於《木蘭辭》的這首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目前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壹種是北魏說;即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
話說大概在公元五世紀左右,當時中國北方正處於北魏的統治階段,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搶掠,中原百姓,不堪其擾。於是朝廷為了解決邊境問題,決定征兵打仗,當時規定每家出壹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第二種是隋唐說;即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
話說隋朝末年,中原群雄並起,天下大亂。本臣服於隋朝的突厥始畢可汗乘機擺脫隋朝控制,並四處征討。據《通典-突厥》記載:"東自契丹,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率皆臣服,控弦百萬,戎狄之盛,亙古未有也。"
當時花木蘭投軍的對象是竇建德,由於竇建德建立過夏國,所以竇建德也算當過皇帝的。當時竇建德在北方建立政權,受到了來自北方突厥的威脅,突厥的王被稱為可汗,突厥進攻竇建德,竇建德就組織兵力去抵禦突厥,花木蘭就是這個時候從軍的。征戰疆場壹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我偏向於第壹種說法,即花木蘭是北魏時期的人!
首先,《木蘭辭》中同時出現了"可汗大點兵"、"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等詩句。這說明木蘭的君主是兼有可汗、天子雙重身份的人,在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的北朝是由鮮卑人建立,鮮卑對統治者是會叫可汗。當然,北魏官方稱呼是皇帝,但民間因為傳統,還是有可能會叫汗!而木蘭辭恰好是民歌,所以稱之為可汗也就不奇怪了。(《魏書·序紀》記"文皇帝,諱沙漠汗")
其次,《木蘭辭》出現了這樣幾處地名,包括"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等等,其中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和國杭愛山。這說明,《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
柔然,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是我國歷史上北方的壹支少數民族,大概活躍在南北朝時期。公元402年,社侖建號為丘豆伐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國。柔然汗國經常對北魏用兵,奪取所需糧食和物資,成為了北魏北方的壹大威脅。
兩國在公元五世紀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從社侖、斛律至大檀的20余年間,柔然幾乎每年要襲擊北魏北方邊境。北魏也發兵北伐,乃至親征或巡邊,並在沿邊加強屯田和設置軍鎮,屯駐重兵,拱衛平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討滅赫連夏、北燕、北涼的過程中,七次分道進攻柔然。
而兩國之間最主要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壹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裏。"
還有就是,按照《木蘭辭》種所言,花木蘭從軍十幾年,都沒有被發現時女兒身,這確實有些難以置信。不過在北魏時期,為了抵禦柔然的侵略,北魏特地在平城周圍設有六鎮。花木蘭作為壹個戍邊官兵,她可能在鎮上有自己的居所,沒事就是日常勞作,有戰爭就馬上去打仗,所以沒有被人發現是女扮男裝。
綜上所述,花木蘭可能來自北魏六鎮,她替父從軍攻打的對象可能是柔然。
最後,還有壹點值得壹提,就是《木蘭辭》這首民歌被人最早著錄於南朝陳代沙門智匠所編所撰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由此說明花木蘭所處的時代不晚於南北朝時期的陳朝,而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花木蘭所參與的戰事,應該就是北魏與柔然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