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知來處,明去處。”
博物館是人類群體記憶的守護,我們與它的對話跨越時空和生死,我們看到人類從何而來,因何悲喜、因何忙碌、因何榮譽;我們看到人類的榮光也看到弱點和渴望。
昨天5月18日,是壹年壹度的“國際博物館日”
本期我精心策劃了“博物館裏的西藏”,聚焦西藏各地博物館典藏的精品,帶大家#博物館日雲賞國寶#
西藏牦牛博物館是基於牦牛在高原生活中的重要性、在高原文化中的地位而設立的。
這不是壹座動物博物館,而是壹座以牦牛為載體、表現牦牛所馱載的高原 歷史 文化、體現高原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展示高原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的文化的人類學博物館。
國家文物局原局長、故宮博物院現院長單霽翔評價西藏牦牛博物館是 “國內填補空白、世界獨壹無二”。
形象地說,在西藏牦牛博物館內展示了“三頭”牦牛,即: 自然與科學的牦牛、人文與 歷史 的牦牛、精神與藝術的牦牛。
並且,從這三個方面,收集、展示了牦牛與高原人類的關系豐富的物證。
在籌建西藏牦牛博物館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進行了長達3萬多公裏的田野調查,得到了牦牛產區農牧民的大力支持,他們將西藏牦牛博物館譽為 “亞頗章” (即牦牛宮殿),並無償地捐贈與牦牛相關的物品。
現在,西藏牦牛博物館的藏品中有近50%是各界群眾捐贈的,這在全國的博物館中是絕無僅有的。
今天的西藏正在經歷深刻的 歷史 變化,以牦牛為主要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狀態正在改變,西藏牦牛博物館恰逢其時地擔當了保護、傳承、記憶的 歷史 功能。
有壹位牧民看了牦牛博物館之後說,在寺廟,可以拿到加持過的甘露丸,到西藏牦牛博物館,則可以看到我們自己過去的生活,看到我們的 歷史 和文化,像回到家壹樣。
西藏牦牛博物館 開放時間:
夏季:周二至周日(10:00—17:30)
冬季:周二至周日(11:00—17:00)
周壹閉館(法定節假日正常開放)
作為國內第壹座私人山嶽博物館,其名次仁切阿,在藏語中意為“吉祥長壽五天母”,用以指代西藏喜馬拉雅地區的五座著名雪山。
分別是執掌壽誕的“紮西次仁瑪”(珠穆次仁瑪峰,海拔7134米)、執掌智慧的“丁結協桑瑪”(珠穆隆索峰,海拔7804米)、掌管牲畜的“達嘎卓桑瑪”(瓊母崗日峰,海拔7048米)、掌管財富的“覺般震桑瑪”(卓木拉日峰,海拔7326米),以及執掌福祿衣食的世界之巔“米玉洛桑瑪”(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86米)。
面對雪山、湖泊,藏族人民更多的是崇拜和敬畏,他們把象征五行循環往復、萬物生生不息的經幡掛在高處,經文隨風而動,祈福於眾生,自己卻不會去輕易靠近神靈的居所。
可對登山者來說,面對雪山冰川,總是充滿 探索 。
博物館位於拉薩市北郊的奪底溝,是國內首家私人山嶽博物館,博物館分為自然館、人文館、人文精神館和登山館等部分。
自然館內展示了大量以雪山為題材的油畫水墨畫,還有生長在高原上的動植物標本;
人文館展出了喜馬拉雅山周邊山民們的民俗風情;
人文精神館裏有很多佛像和唐卡,詮釋了西藏民族對高山和信仰的熱愛敬畏;
登山館則展示了喜馬拉雅群山攀登的各種歷程,有很多登山照片和裝備,其中在珠峰海拔8700米處挺立33年的“中國梯”更算是鎮館之寶。
在這裏,還經常可能遇到攀登過海拔8000米以上雪峰的西藏登山運動員,可以壹起交流。
次仁切阿雪山博物館 開放時間:
全年周二至周日 10:00 18:00
除節假日外,每周壹閉館,17:00停止入場
石刻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科學研究價值不可估量。
從信仰和風俗的角度來看,藏族石刻文化充分反映出了每壹 歷史 時期中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圖騰崇拜、生活習俗以及重要的 歷史 文化信息,為 探索 和了解過去的 社會 、 歷史 文化、宗教、藝術等提供了極為準確而珍貴的實物資料。
這些瑰寶藝術散落在西藏各地,分布廣泛,以前想要看上壹眼可不容易。
不過如今,在日喀則石刻博物館裏,遊人可以親眼看到這些石刻藝術的真跡和壹比壹的復刻品,實屬難得。
日喀則石刻藝術博物館是目前全西藏唯壹壹家以石刻藝術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 。
博物館***有兩層,建築面積約450平方米。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00余件,囊括了近年來出土的石碑、石刻、造像碑等各個種類。
其中,尤以西藏15世紀至19世紀之間的石刻數量居多,內容豐富、雕刻精美、技藝精湛,是博物館展陳的主題和重點。
全年周二至周日 10:00 18:00
除節假日外,每周壹閉館,17:00停止入場
現在的山南市首府澤當鎮是壹個約兩萬人口的小鎮,主街的盡頭,有壹個院子,有著巨大的紅漆藏式大門,裏面是壹家博物館——山南 歷史 博物館。
博物館裏陳列著雅礱地區不同時代的陶器、石器、金屬和文書等文物。
山南的人們很驕傲,因為這裏有總結出來的十個西藏“第壹”:第壹塊農田、第壹代國王(聶赤贊普)、第壹部經書《邦***恰如》,第壹座宮殿(雍布拉康)、第壹座寺院(桑耶寺)、第壹個村莊、第壹個莊園……
山南博物館館長卓瑪曾說,山南文物工作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對全市文物進行征集,西藏考古團隊在山南挖掘出土文物,館內文物數量特別多,其中考古出土的陶器和金器最多。
的確,壹進展廳,我便看到山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雙系尖底彩陶罐,出土於山南乃東結莎墓地,距今約2000年。瓶身紋有菱形紋飾,這是同時代出土的文物中唯壹擁有紋飾的彩陶,成為2000年之前生活的真實寫照,山南博物館的logo也以此為元素來進行設計。
山南的 歷史 陳列館按照從古至今、從無到有的 歷史 來還原整個山南的變遷。從原始 社會 到吐蕃王朝,再到近代西藏與民主改革之後的新西藏,沈浸在這個陳列館中,便是壹次短暫的時空之旅。
文獻檔案,是記錄山南文明發展的 歷史 實物。館內分為三個部分,文書檔案、佛教典籍、近現代文學作品。
在這次我參觀的文獻展覽中,有非常精美的國家壹級文物貝葉經等壹批珍貴的古籍文獻亮相,其中壹部珍貴的貝葉經被稱為是西藏最美貝葉經,這也是國寶級的文物。
山南博物館 開放時間:
每周二至周日上午10點半至下午5點
門票:免費開放
坐落在拉薩市羅布林卡東南角的西藏博物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綜合性博物館。
博物館的展廳主要分為 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 歷史 、文化藝術,以及民俗文化 四個部分。
西藏博物館內精品文物眾多,其中有壹件文物,堪稱 鎮館之寶 。
這便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這件雙體陶罐,制造於新石器時代,被學界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西藏地區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
卡若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既是壹件藝術品,展現出史前藏族先民的高超技藝,同時,它也是壹件充滿宗教儀式感的禮器,承載著藏族先民們對富足生活的向往。
通過這件雙體陶罐,我們能夠猜想到生活在瀾滄江畔上古村莊裏的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通過這件雙體陶罐,我們可以確信,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藏族先民們就已經創造出了燦爛的農耕文明。
停留在西藏博物館內的雙體陶罐前,能讓遊客感覺猶如夢境。
四五千年前的人類,是如何在這瀾滄江畔,川、滇、藏三地的樞紐地帶,在地球生命的原鄉,建設起自己的村落,在炊煙裊裊的生活中世代繁衍。他們的故事、愛情以及生離死別,又是如何被埋葬的?
西藏博物館 開放時間:
景區暫時停業,具體開放時間以景區公示為準
原開放時間周二-周日9:00-12:00,14:30-17:30(周壹閉館)
以上這些博物館,妳都打卡過哪幾個呢?
還有哪些是我沒提到的呢?
歡迎在評論區補充分享
#博物館奇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