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先秦諸子《尚書·洪範》。
摘自原文:
八策:壹、食、二、品、三、拜、四、共、五、司徒、六、斯科特、七、客、八、師。
翻譯:
八種政務:壹是農業生產,二是商品流通,三是祭祀,四是工程,五是教育,六是治安,七是賓客,八是軍事。
擴展數據
《尚書》是壹部追溯古代政治經濟制度的政治書籍,《洪範八策》是《尚書·周樹》中描述西周統治階級八項原則的壹部。因為當時國家是以農業立國的,這八項原則主要是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所以也被稱為“八項農業政策”。
班固在撰寫《漢書·食貨誌》時,采用了這八項政策中最重要的前兩項,即即食和食貨,從而建構了“食貨”壹詞,後世各代史家均以此為“食貨”之指。班固建構了“食貨”壹詞和“食貨”的概念。
1世紀,在前代政治、經濟和“食”的發展的基礎上,特別是在史記的基礎上,平準書、班固寫出了不朽而著名的史文《漢書·食記》。此時“食貨”的概念是隨著洪範八項政策的內涵和《史記》所述範圍的擴展而確立的。?
班固在解釋“食貨”概念時,列舉了古代大量以“食貨”政策治理天下的案例。
他說神農時,教百姓耕種,組織市場交易,使百姓“足食足貨,然後國實民富,而受教育。”從黃帝到堯舜,把帶領百姓擺脫饑餓作為首要政務,平水災,定九州,造農田。只有不用搬家,世界才能治理,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商朝和周二朝的繁榮也是以安民為國家政治首腦。
班固在總結歷史經驗後說:“富人,皇帝因此,聚眾守位,培養壹批學生,以奉天之德,治國安民。”“富”是衣食足的結果,是治國安民的根本,衣食足是治國之首。
“食貨”論是站在國家立場上的經濟活動,上至國家,下至人民。換句話說,“食貨”不是人們私人經濟活動的理論和實踐,而是國家經濟活動的理論和實踐,是國家(或政權)處理國家與人民之間利益分配的經濟活動和政策、制度、措施的理論和實踐。
百度百科-洪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