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古代結婚時的“結發”是指什麽儀式? 結發也指新婚夫婦須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壹綹頭發,綰在壹起表示同心。蘇武就有“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的詩句。
問題三:我們常把結了婚的夫婦稱為“結發夫妻”,“結發”在古時是指結婚時: 古時初婚的夫婦,在新婚之夜飲交杯酒前會各剪下壹綹頭發,綰在壹起表示同心。“結發夫妻”的典故即由此而來。唐代女子晁采擬《子夜歌十八首》寄贈她的心上人文茂,開篇就是:
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發。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晁采剪下自己的壹縷青絲,再把文茂送給她的壹束頭發合在壹起編成壹只同心結。漢時蘇武也曾有詩雲:結發為夫妻,從此兩不疑。可以看出,古人是以結發做為夫妻同心的壹種見證方式。
問題四:古代的“結發夫妻”中的“結發”指什麽啊! 結發:束發,紮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古代婚禮儀式之壹。《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纓。”纓是五采絲繩,女子許嫁以後用它來束發。鄭玄註:“著纓,明有系也。”就是說,纓是許嫁的標誌,表示這壹女子已經有了對象。這條束發絲繩,直到成婚的當夕,才由新郎解下,這就是《儀禮?士昏禮》所說的:“主人(婿)入室,親脫婦之纓。”故纓始終是夫妻關系的信物。結發本指女子許嫁時的系纓束發,後移指成婚當夕的夫脫婦纓。這就是古詩中所說的:“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蘇武詩)、“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別》)。對結發的另壹解釋,即傳統解釋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別舉行冠禮和笄禮,都要把頭發綰成髻,以區別於童年的發式,表示已經成人,可以結婚了。《文選》蘇武詩註雲:“結發,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
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發。後因以“結發”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有時也代指年少之時,例:《李將軍列傳中》,“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
結發也指新婚夫婦須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壹綹頭發,綰在壹起表示同心。蘇武就有“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的詩句。
問題五:是功課(請幫忙解答) 請不要亂答! 1. 「結發」在古時是指結婚時: a.丈夫把頭發束起來 b.妻 1、C
2、C
3、A
4、B
5、A
6、B
7、A
8、B
9、B
10、A
11、D
12、C
13、B
14、B
15、A
前四個以社會地位排,後邊按人口姓氏多少
16、B
17、B
18、C
19、A
20、B
21、B
22、A
23、A
24、B
標準答案是B,但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與十二世紀不符。有疑義。
25、B
在重慶呀。山城重慶處於四川盆地的邊緣,四面群山環抱,嘉陵江和長江在此交匯,江水蒸發形成的水氣不易擴散,使空氣處於潮濕飽和狀態,形成聚水聚氣之所,水氣對太陽的紫外線形成壹道防護網,造就重慶美女特多。由於水氣不易擴散,凝結成微細水珠而成霧。重慶霧日之多不僅冠於全國,就是世界著名的國際霧都英國倫敦和日本東京也望塵莫及。重慶年平均霧日是104天(而所屬的壁山縣雲霧山全年霧日多達204天),英國倫敦年平均霧日94天,日本東京更只有55天。由此而見,名符其實的“霧都”是重慶而不是英國倫敦。
問題六:古代人什麽時候開始結婚的! 古代女子滿15歲結發,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發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發戴上簪子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儀禮?士昏禮》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漢劉向 《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也就是說,女子15,男子20,方可成婚。不過,古人大都早熟,結婚比較早。
問題七:結發的意思是什麽 壹:結發同枕席,黃泉***為友
我們常聽到“結發妻”這個詞,“結發”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壹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壹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裏: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我們國家有許多地區把未成年的女子稱“丫頭”,在古人寫的許多小說裏也可以看到這個稱喊。另外在舊時也有稱“丫頭”是大戶人家的婢女丫鬟。“丫頭”也含有親昵的成分,有長輩們笑著這樣稱喊晚輩的:“妳個死丫頭,連壹點小事也做不好!”在古時候,丫頭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壹種頭發梳理樣式,這在今天的電影和電視裏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電影《紅樓夢》裏侍奉主人的丫鬟們的發型樣式,把頭發分別梳成左右對稱的雙髻翹在頭頂上,就象是個分叉的丫字那樣,古代程宗洛的《揚州竹枝詞》裏有:巧髻新盤兩鬢分,衣裝百蝶薄棉溫。等到女子長到十五歲,就會給她行笄禮,也就是“笄簪子禮”,指的是女子十五歲謂之成年。笄字:本義,古代盤頭發或別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現在可以頭發盤起來,然後再用“笄”簪好,古時謂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齡,按古代的說法也就是指他們可以結婚成家了。
古人在進行冠禮和笄禮的時候,是非常莊重嚴肅的事情。只所以有“結發妻”這個詞,意思指原配妻子。結發又稱束發,古代男子自成童開始束發,因以指初成年。結發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髻束發,故稱。壹對新夫妻在洞房花燭之夜時:“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壹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意思是:兩個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壹綹頭發,然後再把這兩縷長發相互綰結纏繞起來,以誓結發同心、愛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離。古往今來,雖有那“壹寸同心縷”綰結同心和“百年長命花”的美好想往,然世事多舛,生活裏難免會有象古時候的閨怨詞裏說的那樣:本是結發的歡娛,怎做了徹骨兒相思?女人們總是把她們的愛情期盼、美好心願都小心翼翼地纏繞到發絲裏,擁有滿頭烏黑閃亮的秀發,再加上她們巧手梳理的發型樣式,在壹定意義上講,那是贏得愛情幸福的期盼和保證。
在這“結發”詞裏用的“結”字是最蘊涵妙意的,在今天,我們每個家庭的客廳裏大概都會懸掛著幾個“中國結”,在新婚的洞房裏也會看到火紅色的“同心結”。結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結合、結伴。古時候,“結”通“髻”,意思是總發。髻,挽發而結之於頂。唐代女詩人晁采寫有壹首《子夜歌》:“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發。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在古時候,新婚洞房裏妻子頭上盤著的發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儀禮?土昏禮》中記載著:“主人入室,親脫婦之纓。”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來解開盤著的發髻,然後相擁相抱、恩愛纏綿、如膠似漆。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的男女為“結發夫妻”。
我國漢代時期,那時候舉行葬儀有這樣壹個風俗,如果結發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會把他們結婚時用的梳子掰開分為兩半,在上面還留存著妻的青發幾縷,把另外壹半隨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結發之妻,紀念結發之恩愛情深。在《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裏寫有:“結發同枕席,黃泉***為友。”雖然這首詩寫的是以封建家長制度為背景的悲劇故事。那時候彼此相愛的情人,如果女子們把她自己的壹綹青絲送給男子作定情物,則形同她已經把身體交給男子那樣的重要信物了。可有時候,情人的壹綹青絲卻象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