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龍生九子 是哪九子 叫什麽 龍是什麽啊 誰生的龍啊

龍生九子 是哪九子 叫什麽 龍是什麽啊 誰生的龍啊

龍是中國古代的神獸之首,亦可以認為本身就是神的化身,神的壹種。傳說龍生有九個孩子,名字分別是赑屃(音bì xì)鴟吻(音chī wěn)饕餮(音tāo tiè)睚眥(音yá zì)狴犴(音bì àn)狻猊(音suān ní)趴蝮(音bà xià)椒圖(音jiāo tú)蒲牢(音pú láo),傳說有著各種性情,各司其職。 重讀音 龍王的九個兒子的名字: 赑屃(音bì xì) 鴟吻(音chī wěn) 饕餮(音tāo tiè) 睚眥(音yá zì) 狴犴(音bì àn) 狻猊(音suān ní) 趴蝮(音bà xià) 椒圖(音jiāo tú) 蒲牢(音pú láo) 值得壹提的是,很多人誤認為貔貅也是龍九子之壹,其實不然。 貔貅(讀音:皮休)是古代瑞獸,有獨角、雙角之形,短翼、卷尾、鬃須,是最強之催財風水工具,尤對偏行有奇效,例如外匯、股票、金融、彩馬、期貨、賭場等等。自古貔貅都是作為守護財寶吐寶之聖物,貔貅在五行風水中帶火性,故能招來大量的金錢,使世間財源自此打開。 重生平 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 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 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 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 赑屃,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 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重傳奇 老大赑屃,就是我們常說的“王八馱石碑”; 老二鴟吻,能吞萬物,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吞脊獸(屋頂兩邊的大獸); 老三椒圖,面目猙獰,負責看守門戶,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門上口銜鐵環的神獸; 老四麒麟,不畏火焰,被用做避火神獸,放在重要建築門前; 老五睚眥,能吞兵器,負責看護天下兵器,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刀劍的吞口獸; 老六螭首,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排水獸; 老七嘲鳳,飛檐走壁,負責警衛工作,就是現在所見到的屋頂翹角上的小獸; 老八蒲牢,聲音洪亮能傳千裏,負責報時,就是現在我們所見到的鐘上獸鈕; 老九囚牛,能通萬物之言,辨別聲音,因此被放在了樂器的頭部,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樂器獸頭。 重傳承 長子赑屃(ㄅㄧˋ ㄒㄧˋ): 長得很像烏龜,喜歡背重物,可以作為石碑的碑座,臺南的赤崁樓就有赑屃背著石碑。 次子螭(ㄔ)吻: 喜歡登高俯瞰,所以他都在屋頂上,同時也有祈求降雨和消防的功能。 三子蒲牢: 喜歡大吼大叫,所以放置在鐘樓上,傳說他最害怕鯨魚,壹看到鯨魚之後就大叫並落荒而逃,因此大龍峒保安宮的鐘樓上,刻著「鯨發」二字並放置蒲牢,就是希望蒲牢會像碰到鯨魚壹樣發出宏亮的聲響,意指鐘聲能夠響徹雲霄。 四子狴犴(ㄅㄧˋ ㄢˋ): 容貌威武而且長得像老虎,長於議論,因此大多放置在監獄的牢房門上。 五子饕餮(ㄊㄠ ㄊㄧㄝˋ): 最喜歡品嘗各式各樣的美食,因此將他置於鼎蓋上去沾沾油水。 六子趴蝮(ㄒㄧㄚˋ): 擅長遊泳,因此讓他佇立在橋頭。 七子睚眥(ㄧㄞˊ ㄗˋ): 發怒瞪眼殺氣騰騰配於刀劍上。 八子狻猊(ㄙㄨㄢ ㄋㄧˊ): 長得很像獅子,而且喜歡煙火,因此廟裏常常將他放置在香爐腳,讓他「聞香」。 九子椒圖 性好僻靜,鎮守門邊以照顧家庭的安寧,常成為大門上的銜環獸或擋門的石鼓。 其實,龍子和龍壹樣,也是不斷發展、沿革逐漸形成的。雖然有關龍子的說法不壹,但有壹點,龍子的昆仲數目是取得***識的,即龍有九個兒子,龍承九子,子子不同。 龍 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壹種神異動物,其形象有多種,在陰陽宇宙觀中代表陽,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古代王室的標誌。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系,“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竹書記年》),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為赤龍。 龍的來源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壹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壹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那樣的雄姿,像魚壹樣能在水中遊弋,像鳥壹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種動物的特征)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龍的形象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壹。其中壹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壹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壹個較為壹致的***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壹種圖騰崇拜的標誌。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象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虬[qiu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註)。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n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於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壹見解的是聞壹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壹多認為,蛇氏族兼並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壹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