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經濟、文化發達,手工業和商業空前繁榮,古代的科學技術得到了高度的發展。四大發明之壹的指南針,普遍地使用於航海,火藥被大量用於制造火器、兵器;農學、數學、天文學、醫藥學、建築學和冶金學都取得了輝煌成就。
手工業、商業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反映在出版事業上,就是著作種類的增多,出版範圍的擴大,裝幀設計的精致和印刷技術的發達。特別是宋朝印刷術和造紙術的迅速發展,給出版事業的繁榮興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壹、宋代興旺的出版業和發達的文化雕版印刷術發明於隋末唐初,逐步普及於唐末,迅速發展於兩宋,特別是宋代畢升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大大地推進了出版事業的發展。
宋時,河南、四川、福建和浙江等地印刷業最發達。河南汴梁(開封)是北宋的京城,號稱?八荒爭湊,萬國成通?的繁華都市,是全國刻書業的中心。浙江的臨安(杭州)是南宋都城,它在北宋時就成為全國印刷業的中心,有?監本刊於杭者,殆居大半?之稱。當時雕版工人薈萃於杭州,刻印了經書、史書、子書、醫書、算術以及文集等。浙本字體方正,刀法圓潤,雕版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宋初,最艱巨的雕版工程是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在成都雕刻全部《大藏經》,計壹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歷時十二年才雕印完工,雕版***十三萬塊,是我國歷史上刻印的第壹部大書。
此外,浙江婺州和江蘇蘇州的雕版印刷術也負有盛名,據《中國史綱要》記載:?婺州和蘇州的雕版印刷業也都盛極壹時,兩地的刻字工人常有被雇到外地去刻書的。?南宋於高宗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有王永從在湖州刊刻佛經五千四百卷,壹年之內刻成,可見刻工之多和技術之熟練。當時出現了壹批名刻工,蔣輝是當時最有名的刻工之壹。有的書,甚至有婦女刻工參加雕版刻字,如李十娘、謝氏、徐氏等。可見當時出版業之興旺和文化之發達。
二、宋代發達的造紙業促進了印刷業的發展宋代刻書業的中心,也就是當時經濟比較繁榮、文化比較發達和紙的產量比較多的地方。宋代的造紙工業有普遍的發展,當時書籍所用的紙張,壹般都達到了薄、軟、輕、靭、細的水平,這對書籍印刷技術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宋代紙張的精美,常常被作為貢品,向朝廷進獻。
據《宋史?地理誌》記述,宋代各地進獻貢品、貢紙的有淮南路的真州,江南路的池州、徽州,兩浙路的婺州、衢州,成都路的成都府等八處。而唐代進獻的只有婺州、衢州兩處。這說明,宋代生產的紙張質好量多,是遠遠超過前代的。印刷業和造紙業的互相促進,表明宋代出版事業的繁榮興盛。
宋版書刻技優良,裝幀精致,受到藏書家的極度珍視,是舉世公認的珍本。其受珍視的主要原因:壹是宋版書最接近於原本,二是宋版書刊刻藝術是後世的模範,對後世的書籍形式有很大的影響。
三、宋代書籍裝訂形式上的改進與發展宋代的書籍裝訂,已由卷軸形式過渡到以散葉裝訂成冊的冊葉形式。北宋時,冊葉形式最初是?蝴蝶裝?。
?蝴蝶裝?是把印字的壹面相對折疊,書葉的中縫處粘在壹張裹背紙上的裝訂形式。書本需展開閱讀時,兩旁各半葉猶如蝴蝶的兩個翅膀,故名?蝴蝶裝?。其優點是:大幅圖畫可以保持畫面的完整,無隔頁斷面的現象。其缺點是:閱讀不方便,書本讀完壹葉後,因書葉文字向內,必須再翻兩次,方能讀下葉的文字,且正面文字部分是單層薄紙、容易粘連。這樣,南宋時就出現了把書葉文字向外,背面相對的折疊方法,這叫做?包背裝?。印刷術進入機械化以後,書籍的裝訂形式又出現了今天的平裝和精裝。
宋時采用的蝴蝶裝、包背裝是冊葉形式,今天書籍的平裝和精裝也是冊葉形式。它是在宋代書籍裝訂形式上的改進與發展,使這種冊葉形式壹直沿用到今天。由此可見,宋代書籍形式對後世影響的深遠。
四、宋代出書數量之多,超過以往歷代宋代出版事業繁榮興盛的另壹標誌是著作種類增多,著作物遍及於當時所有各個知識部門,如儒家經典、歷史、地理、醫藥、農業、工業、天文算法、詩文集、詞集、小說、民間文學以及佛教、道教經典和民間日用必需的書籍等。不僅當時的著作多付諸印刷,就是前代人的著作也陸續出版。宋代出書數量之多,超過以往歷代。
據《世界圖書》1981年第三、第九期統計:我國從西漢、東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直至五代,***出書二萬三千多部,二十七萬多卷,而宋代出書則達壹萬壹千部,十二萬四千多卷,相當於歷代出書總數的將近壹半。這在我國出版史上,確是興旺的時代。
北宋初年,政府編纂了四部巨著,史稱?宋四大書?:《太平禦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和《太平廣記》,開創了兩宋出版工作的新局面。
上述各類學科著作的大量出版,就是宋代書籍印行繁榮興盛的佐證。
五、與宋朝同時代裏,我國北方的遼和金,也都刻印了精致版本的書籍金代的刻書中心在山西平水(現山西臨汾)。金人統治,平水代替汴京,成為黃河以北最大出版中心。平水刻過著名的《趙城大藏經》(原書七千卷,現存四千九百余卷)和《蕭閑老人明秀集》等。
當時,金代私人開設的書坊很多,開始雕刻出版古醫書、農書和各類文藝書。據史料記載,當時平水?立局二十有七,役工五百有奇?,可見出版規模之大。平水出版的《劉知遠諸宮調》,是民間文藝唱本。此書是光緒三十三年,俄國人柯支洛夫在甘肅張掖黑水城發掘西夏遺址時,出土的珍本書籍。全書原為十二卷,1958年蘇聯交還我國五卷四十二頁,現存北京圖書館。
《劉知遠諸宮調》是敘述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與李三娘的故事。元曲《白兔記》和山西北路梆子《李三娘》等劇本都出於此。被柯支洛夫盜走的文物還有平陽徐氏刻印的《關羽圖》、平陽姬氏刻印的《四美人圖》等。這些版畫現藏蘇聯列寧格勒博物館,《四美人圖》即王昭君、趙飛燕、綠珠、班姬。圖中四位女性體態俊俏、容貌秀麗,形象栩栩如生。
此外,平水出版的書籍還有《増註禮部韻略》、《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重刊增廣分門類林雜說》和《新刊圖解校正地理新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