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有種植棉花的悠久歷史。目前,占世界棉花總產量90%以上的陸地棉棉籽全部原產於墨西哥,是陸地棉的原產地中心。墨西哥被稱為“棉花之鄉”。為世界棉花育種和改良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種質資源和野生棉花品種,被譽為世界棉花天然種質基地。現已證實,世界上32種野生棉花中有9種原產於墨西哥。墨西哥國家棉花研究中心總部位於墨西哥城。在該所棉花種質資源圃種植了19個棉花種子的120個野生和半野生標本。在墨西哥,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農業研究所和私人農場簽署了壹項合同,建立壹個專門從事彩色棉花育種和種植的研究項目。近年來取得了很大進展,培育出棕紅色、卡其色、駝色等不同顏色的彩色棉花。資料顯示,早在紀元前,墨西哥的Uya人和Asidek人就已經種植彩色棉花。16世紀西班牙人進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島時,當地的棉花種植非常發達,島民將彩棉變成土布,制成墨西哥人愛穿的民族服裝,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至少在2000年以前,廣西、雲南、新疆等地使用棉纖維作為紡織原料。起初人們沒有意識到它的經濟價值。古代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蘇萊曼遊記》中記載,今天在北京看到的棉花,至今仍被視為花園裏的“花”。《梁書高昌傳》記載有“草,實如繭,繭中絲薄如行,名曰白堆子。”可見,棉花這種當今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原本是被視為花草的。
大約有三種不同的方式將棉花引入中國。根據植物區系和史料分析,壹般認為棉花是由北向南傳到中原的。南路是第壹批來自印度的亞洲棉花,通過東南亞傳入海南島和兩廣。據史料記載,至少在秦漢時期傳入福建、廣東、四川等地。第二條路線是從印度經緬甸傳入雲南,大約在秦漢時期。第三條路是非洲棉花通過西亞傳入新疆和河西走廊,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北路是古書《西域記》。宋元時期,棉花傳播到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到13世紀,北路棉花傳到陜西渭水盆地。
由於非洲棉和亞洲棉質量差、產量低,清末中國陸續從美國引進陸地棉的改良品種。現在,所有的陸地棉及其品種都在中國種植。
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我國邊疆各族人民種植和使用棉花的時間遠早於中原地區。直到漢代,中原地區的棉紡織品依然稀少珍貴。唐宋時期,棉花開始向中原地區移植。目前中原地區見到的最早的棉紡織遺物是南宋壹座古墓中發現的棉毯。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棉布逐漸取代絲綢,成為我國人民的主要服裝材料。元朝初年,政府設立木棉提舉司,大規模向民間征集棉織品,每年多達65438+萬件。後來棉花被視為夏稅之首(布、絲、絹、棉),可見棉花已成為主要紡織材料。元朝以後,統治者竭力收集棉布,出版有關棉花種植技術的書籍,說服人民種植棉花。據明代宋《天工開物》“每寸棉布皆可得”、“必有十臺織布機”,可知當時植棉、棉紡織遍布全國。
經過近50年的開發和開采,新疆棉花已與黃河、長江流域的棉區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新疆棉花分為中熟棉、早中熟棉、早熟棉和特早熟棉四個亞區。新疆是中國最大的優質棉花生產基地。近年來,通過高密度栽培、寬地膜覆蓋和膜下滴灌的大力推廣應用,新疆棉花生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棉花種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連續12年位居全國第壹,分別占全國的20%和30%,為解決國內棉花供需矛盾、穩定棉花市場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