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健忘,開心健忘。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怒而忘食,樂而忘憂。我不知道我的晚年就要到了。”當時孔子已經帶領弟子環遊世界九年,歷盡艱辛。他不僅沒有得到省長的任命,還差點死掉。但是孔子沒有氣餒,依然樂觀,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知道自己做不到。
安於貧窮
子曰:“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的心目中,主持正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當貧富與道德發生矛盾時,他寧願貧窮也不放棄道德。但不能把他的太平安樂看作不求富貴,但求維護道,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孔子曾說:“富而貴,人欲其所欲;如果妳不走這條路,妳將壹事無成。貧窮和吝嗇是人們所厭惡的;不走大路,就不走。”“有錢可用,雖然鞭子多,我也做得到。妳要不到,就按我說的做。”
學而不厭,教而不厭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所以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他在當時很有名,幾乎被認為是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本人並不這麽認為。子曰:“聖人不可學,而教不厭。”孔子得知沒有老師。誰有知識,誰不懂,就拜他為師。所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遵循正直的道路——行為正直
孔子天性正直,主張直行。他曾說:“我對別人,誰毀我名譽?”有名氣就要去嘗試。思敏也,三代之所以直行。“《史記》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要求老子講禮貌。臨走時,老子贈言:“精明透徹,近死,善議人。辯廣大者危,惡者也。做兒子的不該有自己的,做部長的不該有自己的。“這是老子對孔子的善意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壹些缺點,就是看問題看得太深,說話太尖銳,傷害了壹些有立場的人,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危險。
幫助別人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論。他也是壹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真誠大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為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是他的人生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