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留學生楊舒平在馬裏蘭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最近,壹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在美國發表的畢業演講走紅,但卻是以最糟糕的方式。5月21日,出生在雲南昆明的留學生楊樹平(楊舒平)在美國馬裏蘭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稱美國的空氣清新甜美,在中國歷史課上學到的東西對她來說毫無意義。她還說在中國出門每天都帶著口罩,只有在美國才感受到自由呼吸的快感。△楊小姐在微博道歉。楊老師的發言讓中國學生和國內網民憤怒。5月22日晚,楊小姐改了微博名,取了壹串亂碼,把之前的微博全刪了。針對此事,她表示,“我深深熱愛我的祖國和家鄉,我為國家的繁榮發展深感自豪。我也希望用我在國外學到的東西來弘揚中國文化,將來為國家做出積極的貢獻。”國內網友在微博上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令人欣慰的是,許多中國學生站出來,在youTube、微博等平臺上向中國人和外國人解釋說,楊小姐的意見不具有代表性。本科就讀於馬裏蘭大學,現在在北京從事金融行業的鮑勃在接受采訪時說:“我認為中國人首先要有民族自豪感,要謙虛,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姑娘提到的問題是壹方面,我不能否認,但是應該說我們國家也在壹步步往好的方向發展。當時的英國還是壹座霧都,美國也經歷了黑奴時代。每個國家,每壹代人都有自己的問題。作為留學生,出國代表了整個中國。我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實際努力讓事情變得更好,壹味抱怨只會被別有用心的人當槍使。”強大的祖國會讓我們的留學生在當地受到尊重,燦爛的中華文化也應該讓我們在交流中表現出自信。就像鮑勃說的,每個國家的每壹代人都會有自己的問題。我們不否認客觀存在的問題,但我們不應該做“批判者”或“旁觀者”!如果只有這壹條路,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就很難進步。我們另壹個留學生在畢業典禮上的發言和楊老師的態度完全相反。他是壹個來自農村的孩子。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從未見過電話、汽車或自來水...當他有機會對數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精英演講,成為第壹個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的中國人時,他會說什麽?雖然這個演講已經過去了壹年,但是現在看起來還是發人深省。演講者不卑不亢,演講內容深刻高遠。正如豆瓣網友所說:有人說留學生分三種:壹種是常春藤名校,努力做精英,改變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壹個很平庸,但也盡量不為自己的國家招黑人;最後壹種是為了合群而抹黑自己的國家,貶低自己。楊小姐屬於哪壹個不言而喻。如果楊燦小姐能從這場風暴中學到什麽,那是最好的。很多網友告訴她這樣壹段話,是北洋水師裏的壹句臺詞,代表了百年前中國留學生的誌向,值得分享:我下了西洋,知道了中國自強的計劃,別的什麽都不想;承載著國家的未來,帶著洋人的全部科學,走了七萬裏長路,離開了祖國,我無怨無悔。“校長會”觀看了楊老師的完整發言。事實上,她所說的在引用論據時有失偏頗或言過其實。至於是否上升到了“辱華”的層面,人們眾說紛紜。但是,我們和楊小姐應該認識到,我們不應該只是壹個旁觀者和批評家,我們應該成為壹個建設者,就像畢業於哈佛大學的何江壹樣,就像許多從海外歸來投身於國家建設的學生壹樣。“批評”本身並不可怕!壹切都不是完美的,教育也是如此。世界上的壹切都不是完美的。只要有東西存在,就會有各種聲音,包括批評。我覺得無論什麽時代,當代的東西都會被批判,包括教育。孔子時代的教育,蘇格拉底時代的教育,可能在當時就已經被批判了。批評很重要,當然是表示對現實的不滿,表示我們想要更好的教育方式,更好的教育方法,更公平更先進的教育模式。但是盲目的批評不值得接受。試想壹個教育工作者,整天在課堂上批判,在課後與同事的交流中批判,對所有人抱怨,說教育制度過時,學生水平差,學生難管理,不公平不公正。通過不斷的抱怨和批評,教育制度改變了嗎?學生水平高嗎?學生好管理嗎?我們的教育既要培養善於發現問題的人才,也要培養勇於並善於解決問題的建設者。當然,我們的教育也不斷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批評聲音。但我們希望在教育發展的道路上,妳我都努力成為“建設者”,從批評中找到突破這些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批評”的層面。與其做壹個“批判者”,不如做壹個教育者的“建設者”。妳說學校的管理制度有問題,那妳有沒有想過問題是什麽,有沒有努力去改變,或者有沒有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妳整天面對的是活潑的孩子,而不是領導。有沒有把自己的教育情懷運用到孩子身上?妳改變了抱怨和批判的態度,思考如何做壹個建設者,妳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妳找到了教書的勇氣,找到了自己在教育中的恰當位置,也就是做壹個教育的建設者。事實上,妳可以改變,妳可以建設。教室門壹關,就是妳和孩子之間的世界。在教室裏,孩子們和妳可以創造妳的教育夢想。或者,在教室門開著的情況下,妳仍然可以實踐妳所想的,讓教室煥發出別樣的風采,讓孩子喜歡教室,喜歡妳。妳試過這些嗎?我們常常認為批判就是建設,壹次次挑戰體制,壹次次忠於權威,永不輕易放棄。批評可以促進文化的進步,引起壹些變化。但是,沒有理性,批評就會變成抱怨和怨恨——由此產生的效果具有強烈的負能量,不會有建設性。這個社會不缺批評家,更需要理性的建設者。在學校裏,如何讓自己的想法真正產生影響,需要彎下腰,紮紮實實去做。與學校管理文化對抗,只能讓妳陷入精神負擔的漩渦,並不能豐富妳的教育思想。尊重現實,有夢想,肩負責任,才能在任何情況下遊刃有余。想起電影《孔子》,孔子對人生有深刻的理解,但還是要走進人群,歷盡艱辛。為什麽?真正的路在於真正的實踐,即在知道真相後,依然熱愛,依然承擔責任。我覺得壹個年輕的老師,如果能聽從自己的內心,持續關註學生的生命成長,盡量避免現實中的管理沖突,就是壹個理性的建設者。總有壹天他會影響他的同齡人,改變學校的文化。做壹個建設者遠比做壹個批評家難;但是,現在的教育需要的是建設者,而不是批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