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折柳”送別的習俗是怎麽來的

“折柳”送別的習俗是怎麽來的

如果評詵古代最有名的“送別”,唐朝詩人王維送別友人元二無疑應名列前茅。有壹年春天,王維在渭城客舍中設宴,請即將遠行的元二喝酒,還寫下了著名的離別名詩《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請酒送行,古謂“餞飲”,是古代最為常見的壹種送別方式,至今仍流行。這種送別方式壹般在遠行者上路前舉行,最早源於先秦時已流行的壹種叫“祖”的風俗。所謂“祖”,原本是出行時祭祀路神的行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司馬貞《史記索隱》稱:“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後來幹脆將送行喝酒稱為“祖”,東漢學者鄭玄即稱:“將行而飲酒,曰‘祖’。”

“祖”,又稱“祖行”,在先秦時屬“七祀”(或“五禮”)之壹,為“行祀禮”,時人出行必不可缺。行祀禮是怎麽形成的?據說與黃帝之子纍祖有關。纍祖遠遊時死於途中,於是人們為他舉行了路祭活動,後來路祭逐漸流變為以餞行為主要內容的送別民俗,纍祖也變身為“行神”。

“祖行”頗為講究,有壹套成熟的程序,多在驛館內或路邊設帳,擺上酒筵,稱為“祖帳”,也稱“祖餞”、“祖席”、“祖筵”等。這種送別方式在唐朝的文人中間特別盛行,張籍《送友人盧處士遊吳越》詩,記述的便是他為將去今江浙壹帶旅遊的好友盧處士而搞的送別活動,時已“春草上高臺”,張籍在驛站的樓上擺了壹桌酒菜:“羨君東去見殘梅,惟有王孫獨未回……風滿驛樓潮欲來。”

李白的《留別金陵諸公》詩記述的則是他當年離開南京時南京友人在白下亭為他送別的情況:“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欲尋廬峰頂,先繞漢水行。”其實,只要有朋友遠行,不論是遊玩、回鄉,還是赴任、卸任、遠征,古人都會“祖”壹下。劉禹錫的《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絳州》壹詩,就是他為皇甫少尹到山西任職而搞的送別活動:“祖帳臨周道,前旌指晉城……”

不只民間送別流行餞飲,皇家也這樣。如唐朝,最有名的壹場祖筵是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搞的,時兵部尚書張說要去西北(朔方)巡視邊防,李隆基召集了朝中文武大臣都來與張說餞飲。唐徐知仁《奉和聖制送張說巡邊》詩說的就是這件事:“北闕紆宸藻,南橋列祖筵。”

明萬邦治所繪古人餞飲圖(局部)

“折楊柳”——漢代已形成的送別風俗

《送別詩》雲:“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古人出發前,送人者會把遠行人壹直送到路口,並要折枝相送。所謂“折枝”,就是折取路邊的樹枝花草什麽的,送給遠行人,雖然是隨手之物,但“禮輕情意重”,寓意深刻。

在春季送別,最流行的是“折楊柳”。“折楊柳”是古代社會生活中最有格調的風俗之壹,這種風俗是怎麽產生的?有人從“柳”諧音“留”上分析,認為“折柳”是挽留的意思。其實這種說法欠妥,如果被送人的家不在此地,或是不歸之離別,可以這樣理解為是留對方多呆些日子,但如果對方有歸途,這樣分析就矛盾了。

“折柳送別”風俗的形成,與時節和柳本身均有關系。柳樹是中國古老的原產樹種之壹,生命力極強,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樹的主力樹種之壹,路邊河畔都可見到柳樹。古人送別親友,從路邊生機盎然的柳樹上折壹枝柳條相送,就是希望遠行人能像楊柳壹樣,很快適應,隨遇而安。

折柳送別與古人的辟邪訴求也有密切的關系。對遠行親友最好的祝語是“壹路平安”,但路途艱險,難免會遇到麻煩,古人認為這是邪氣侵擾,路鬼作祟,如何辟邪驅鬼?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帶上辟邪物。桃枝、柳枝等在古人眼裏皆具驅鬼功能,南北朝已有插柳辟邪風俗。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柳》引《術》稱:“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所以,送別時折柳寓意很明白,就是祝遠行人路上平平安安。順便說壹下,折桃枝不用於成人單獨出行,而用於帶孩子出行,古人迷信“鬼畏桃也”,認為桃枝對孩子的保護功能比柳枝好。

細究“折柳送別”的最早源頭,或許在先秦。先秦時楊柳已與出行有了文學上的關聯,被賦予了壹種感情。《詩經·小雅》中有壹首《采薇》詩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折柳送別”流行於漢代,記錄漢代都城長安和畿輔地區地理狀況的古籍《三輔黃圖》記載:“灞橋在長安城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為當時送人壹般送至灞橋分手,其情其景往往令人肝腸寸斷,所以《開元天寶遺事》中有這樣的說法:“長安東灞陵有橋,來迎去送,皆至此橋,為離別之地。故人呼之為‘銷魂橋’。”

南北朝時期,“折楊柳”之俗已風行各地,南方與北方都出現了以“折楊柳”為題目的詩文。如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有《折楊柳》:“楊柳亂成絲, 攀折上春時……”在北朝,則有《折楊柳歌》(其壹):“遙看孟津河,楊柳郁婆娑……”

隋唐時期,“折柳相送”已成為古代中國文人贈別的普遍現象。其中有壹首作者不詳的《送別詩》這樣寫道:“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因為折柳相送盛行,在當年送別最集中的灞橋,附近的柳樹條都被隨手折光了。因為無法折到長柳枝,唐詩人孟郊《橫吹曲辭·折楊柳》詩中只好解釋道:“莫言短枝條,中有長相思。”為此,白居易《楊柳枝詞八首》(其七)呼籲:“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