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是怎麽回事?
“三希堂法帖”中有沒有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
中國清代宮廷刻帖。刻於乾隆十二年(1747)。皇帝弘歷敕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等人,將內府所藏歷代書法作品,擇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鐫刻而成。法帖***分32冊,刻石500余塊,收集自魏、晉至明代末年***135位書法家的300余件書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當時乾隆帝視為3件稀世墨寶的東晉書跡,即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而珍藏這3件稀世珍寶的地方又被稱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收藏的三件稀世之寶是什麽?
“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書房,乾隆帝文韜武略、博學多識,能詩詞,尤擅書法。乾隆曾多次在全國尋求歷代大家的名貼,他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貼》和王獻之的《中秋帖》置於書房,視之為三件稀世珍寶,又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三希堂”。
王羲之的《快雪時睛帖》全文***四行二十八字,是王羲之四十歲之後的作品,當時只是手劄便條而已,因帖內有“快雪時睛”幾字而得名。此帖用筆灑脫,字體舒朗,動中有穩,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被後人稱有“龍跳山門,虎臥風閣”之勢。
王珣的《伯遠帖》全文***六行四十七字,屬典型的晉代行書。其內容為敘事之辭,該帖的命名出自於貼內的首句的“伯遠”二字,《伯遠帖》的用筆靈舞飛動,為上乘的行草作品。
王獻之的《中秋帖》,全文***二十二字四行。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書法受其父影響,且又有創新,他將王體行書的筆法進壹步加以升華和提煉。此帖已接近草書,王獻之的用筆如行雲流水,連帶互映關系,將字體處理得完美至極。此帖為其五十歲後之作,屬便箋手劄作品。王羲之被人們尊稱為“書聖”,而王獻之則被稱為“小聖”。
三宋二沈與“臺閣體”是什麽?
三宋二沈與“臺閣體”
明初的書法,以“三宋、二沈”最為知名,並由這幾位書家而形成了明代所謂的“臺閣體”書法,此壹並作些介紹。
所謂的三宋,是指宋克、宋璲和宋廣。三人並皆善書,但並非同裏同族,只是都姓宋而已。
宋克(1327-1387),字仲溫,號南宮生,南京長州(今蘇州)人。書法初學趙孟,上追二王及晉唐諸家,再上溯兩漢,學習章草書。他能寫楷書,尤善行草,更精章草。他的楷書作品,傳世者有《七姬權厝誌》和《錄趙子昂蘭亭十三跋》等,取則於趙文敏,上追鐘王,寫得寬閑靜穆,古雅端勁。所以,與他同時代的人楊慎說:“國朝真行書,當以克為第壹,所書《七姬帖》真冠絕也。”都穆也說他的楷書“師法鐘元常,後竟以是妙絕天下。”
宋克對於章草書情有獨鐘,他的章草師法皇象、索靖,可謂取法高古,功力深厚。看他所臨寫的《急就章》,古意藹然,甚至可與皇象的《急就章》相媲美。明人王世貞曾說:“章草自二王後,僅蕭子雲。既顏、柳、蘇、米以至趙吳興負當代能聲,而不壹及之。黃長睿刻意其學,而無其法。國初仲溫,可備述者,然波險太過,筋距溢出,遂成佻卞。及觀仲溫《急就章》,結意純美,以為征誅之後,獲睹揖讓,而後偶取皇象石本閱之,大小行模及前後缺處若壹,唯波撇小異耳,此其亦仲溫臨象本耶?”(《藝苑卮言》)可見他臨寫古帖的工力之深,事實上宋克臨寫的《急就章》有好幾種本子,有些是刻意臨摹古人的,有些則帶有他自己的特點。如他晚年臨寫的《急就章》筆勢流暢,結構散逸,波磔險勁,很有特色。
宋克的草書,以《唐宋詩卷》為代表,此外還有《劉楨公筵詩》、《杜甫壯遊詩》等,這些草書作品往往將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寫法糅合起來,力圖變出壹種屬於他自己的草書面貌來,由於他有較深厚的臨習古帖的工力,加上他任俠尚氣的性格,他的草書的確能夠寫得奇崛生姿,恣意揮灑,氣勢不凡。前人評價他的草書“如鵬摶九萬,須仗扶搖”(明解縉語),是頗為恰當的。
明初的另外兩位書家,宋璲和宋廣,成就不及宋克,但也頗有名氣。宋璲(1344-1380),字仲珩,浙江蒲江人。他是宋濂的次子,得父蔭為中書舍人,後因其兄子宋慎坐罪而受株連被處死,死時年僅三十七歲。宋璲出身於仕宦之家,而天性喜好書法,自然比常人容易成家。他初學篆書,取則於李斯和李陽冰,頗能得其體段,前人評其小篆為“國朝第壹”。他的行草書直承元代趙孟和康裏子山,又能上溯晉唐,寫得清麗俊秀,自成壹格。李東陽評價他的行草書“出入變化不主故常,又非株守壹格者比,真翰墨之雄也。”但由於他的身世和時尚,決定了他的書法創作雖能顯示他的才情,卻不可能寫出氣勢來。再者因為他享年不永,使他的書法藝術還沒有發展到更高的境界。
宋廣,字昌裔,河南南陽人,曾任沔陽同知。宋廣善草書,《明史?文苑傳》說他的草書可比宋克,但他的作品傳世很少,所能見到的作品,多屬熟媚娟秀壹類,氣格不高,且有做作習氣。項穆《寓意編》說:“廣與宋克、宋璲俱以善書擅名,人稱三宋,然評者謂廣書較之二宋不逮,以其筆之連綿不斷非古法也。”
總體來看,在當時書法崇尚清麗婉媚的風氣之下,明初“三宋”的書法是多守成而少創新。以姿媚娟秀相尚,取悅世人,沒能跳出趙孟書法藝術的藩籬,且等而下之。這個開端,為整個明代的書法定下了調子,隨之而來的“二沈”,可以說就是“三宋”的唱和者。
“二沈”指沈度、沈粲兄弟。他們兄弟二人同時以書法知名,是由特殊的條件所決定的。二沈生活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明成祖也是壹個特別愛好書法的皇帝。他曾下令招四方善書者入翰林做中書舍人,抄寫文告典章。更從其中選二十八人專習羲獻書。同時,又將秘府所藏古名人法書拿出來,讓這些善書者臨摹學習。“二沈”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冒出來的書法家。
沈度(1357-1434),字民則,號自樂,松江華亭人。朱元璋在位時,他因罪被貶雲南,至明成祖時,他因善書而得入翰林為中書舍人,在眾多的書法家中,他的字最受朱棣青睞,因而成了壹個地道的禦用書法家。每日陪伴著皇帝寫詔版文告,壹時間聲名振於遠近。沈度善篆隸真行諸體,因寫得端穩秀媚,甚至被明成祖稱為“我朝王羲之”,並被拔擢為翰林典史、直講學士。沈度因受到皇帝的賞識,書法的名聲蓋過了當時其他書家如解縉、胡廣、梁潛等人,於是朝野士夫爭相模仿他的字,“館閣體”書法由此而形成。實際上,沈度的書法從他傳世的作品《四箴帖》《不自棄賦》來看,雖然寫得端穩、秀美、精到,但既無氣勢也乏個性,但得秀整平和而已。
沈度的弟弟沈粲,字民望,號簡庵。亦因善書,得與其兄同為翰林學士。他的書法深受其兄影響,同時學習米芾、趙孟等前代大家,以善寫真、行、草書而知名,尤其擅長寫草。書法圓潤遒麗,有過於兄。連沈度也曾在皇帝面前稱贊他的弟弟說:“臣有弟粲,其書勝臣。”(明沈津《吏隱錄》)這固然有兄弟之間互相推重之嫌,也說明他的書法的確有令其兄折服之處。二沈兄弟的書法都是臺閣體的正宗,或者可以說是明代臺閣體書法的始作俑者。
在書法中,真、行、草、隸、篆根據時間的先後順序應該怎樣排列?
篆、隸、草、真、行
我國書法精品摩崖石刻“石門十三品”出自哪裏?
陜西漢中三帖是指什麽作品啊 ?
上海畫報社新近出版《三希堂三帖》,將分散於海峽兩岸的晉代“三王”書法作品,重聚壹堂。
“三希堂”,乾隆皇帝藏書之所。當年,乾隆獲得晉代書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樂不可支,藏於壹室,命名為“三希堂”。希,即稀字,稀世之寶也。
《快雪時晴帖》,唐人摹本,高7寸1分,寬4寸6分,行書4行,28個字,系王羲之傳世代表作之壹。《中秋 帖》,宋人米芾臨本,高8寸4分,寬3寸6分,行書3行,22個字。王獻之是王羲之第7子,自幼習字,與父齊名。王珣是王羲之侄子,《伯遠帖》是他的書函,是難得的晉人書法真跡。
上世紀四十年代,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被國民黨政府偷偷運至臺灣。上海畫報社經多年努力,用高科技手段,使隔海相望的“三王三帖”重聚壹堂。這本《三希堂三帖》,為紙本摺子,古色古香,展開後可供案頭臨寫,也可裝框陳列。
介紹壹下顏真卿?
顏真卿(公元709——785),祖籍瑯琊臨沂孝悌裏(今山東省費縣方城諸滿村),字清臣,唐代傑出的書法家、政治家、軍事家,歷事四帝,官到吏部尚書、太子太師,曾與從兄顏杲卿聯合起兵抗擊安祿山叛亂,功勛卓著;後被叛將李希烈所殺,壯烈殉國。生前以功業節操獲封“魯郡開國公”,身後被追封為“司徒”,謚號“文忠”,世稱“顏魯公”。是繼“書聖”王羲之之後又壹位偉大的書法家,是唐代新書體“顏體”的創造者,世稱“亞聖”。在書學史上“顏體”締造了壹個獨特的書學境界。蘇軾曾有“詩止於杜子美,書止於魯公”壹說。“點如墜石,畫如夏雲,勾如曲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節有態,筆力雄強,沈著端莊”是其書法的獨特風格,其墨跡有200多種,雖經千年滄桑,至今仍有大量流傳。他那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千年來深為海內外華人和漢學友人所***仰,其墨跡成為後人學書的典範樣本,是祖國傳統文化寶庫中光輝燦爛的瑰寶。
詩句“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是何人所寫 ?
不惜千金買寶刀,
貂裘換酒也堪豪②。
壹腔熱血勤珍重,
灑去猶能化碧濤③。
註釋
①吳芝瑛《記秋女俠遺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學時曾購壹寶刀,詩當寫於此時。這首詩表現了秋瑾輕視金錢的豪俠性格和殺身成仁的革命精神。
②貂裘換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換酒喝。多用來形容名士或富貴者的風流放誕和豪爽。秋瑾以壹女子,而作如此語,其豪俠形象躍然紙上。
③“壹腔”二句:要珍惜自己的滿腔熱血,將來獻出它時,定能化成碧綠的波濤(意即掀起革命的風暴)。勤,常常,多。碧濤,用《莊子?外物》典:“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萇弘是周朝的大夫,忠於祖國,遭奸臣陷害,自殺於蜀,當時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來,三年後化為碧玉。後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鮮血。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張愛萍將軍
1955年張愛萍被授予上將軍銜,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張愛萍,因病於2003年7月5日20時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張愛萍1910年生於四川達縣,1925年參加革命,1928年加入中國***產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他曾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中***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副總參謀長兼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為新中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特寫:“神劍”張愛萍
張愛萍將軍文名滿天下,有曠世之度,以“軍中才子”、“馬上詩人”名於世,軍中有才好學有識之士鹹折節之下。
張愛萍將軍夫人李又蘭解釋將軍名曰:青萍、莫邪乃幹將之寶劍。愛萍,即愛劍,“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張愛萍將軍喜攝影,戰爭年代曾拍攝照片上千張,十分珍貴。晚年仍樂此不疲,凡外出活動,相機必掛胸前,不識者誤為攝影師,知之者稱為“將軍攝影家”。
張愛萍將軍善書法,尤善行草,得米芾、張旭神韻。將軍書法英氣勃發,酣暢淋漓,結體茂密,態勢飛動,山呼海嘯而連綿不斷,纏繞遊絲而收放自如。
家父吳佩之告余,1944年9月11日,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陣亡。四師開追悼大會,張愛萍將軍草書壹挽聯,懸於主席臺兩側,上聯為“恨寇賊殺死吾戰友”,下聯為“率全師誓為爾報仇”。時人稱為佳對。是時張愛萍將軍由新四軍三師副師長,接任四師師長。
張愛萍將軍有“座右銘”曰:“將有三忘:出家忘妻,出門忘鄉,出陣忘身。”
張愛萍將軍才思敏捷,殊出意表,凡來往公函,當日事,當日畢。持筆濡墨,隨閱隨改,塗抹勾勒,有原稿數千字而僅存百余字者,亦有添改至數十百字者,如疾風掃落葉,頃刻而盡。有時壹邊批閱文件,壹邊接電話,壹邊聽匯報,三者均不誤也。
張愛萍將軍原則性強,風骨卓然。1964年夏,張愛萍將軍至甘肅酒泉原子彈基地視察。基地領導請示,林彪1960年10月來基地視察過,基地準備撥30萬元為林彪修紀念亭。其時,林彪正紅,而將軍聞之,果斷曰:“沒有這個必要,花這麽多錢,還不如建壹個汽水廠、冰棒廠呢!”1975年某日,時任黨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召見張愛萍將軍。王洪文對將軍言,舒龍山(七機部造反派頭頭)是我的朋友,希望妳支持他的工作。而將軍返回後在審定造反派頭頭調出名單時,於舒龍山名字旁,毫不猶豫批曰:“同意。”
臺兒莊大戰前,張愛萍將軍受周恩來委派,奔徐州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先生。李宗仁先生問計,將軍曰:“依愚之見,此戰非打不可,且宜早不宜遲,宜聚不宜散,宜速不宜緩。”將軍走後,李宗仁先生嘆曰:“今方知後生可畏也。”
張愛萍將軍治軍賞罰分明,且嚴於律己。抗日戰爭時期將軍任新四軍三師副師長,某日全師會操,恰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找將軍談話,遲到4分鐘。操畢,將軍當眾宣布:“副師長張愛萍同誌遲到4分鐘,罰站10分鐘。各單位自行帶回,張愛萍原地罰站。”全場聞之愕然,繼而掌聲雷動。 “石鼓文”為什麽叫石鼓文?
春秋戰國時,書風日趨詭變,文字異形,風格不壹。其風的書作最為後人稱道的是《石鼓文》。據考,石鼓文是戰國時代秦國的石刻字,為我國現存的“石刻之祖”,壹般認為它就是籀文,屬大篆的範疇。古鼓***有十個,每個石鼓上面刻有壹首四言詩,記述秦國國君遊獵的情況,幫又稱為“獵碣”。石鼓文筆法圓勁挺拔,結構方正謹嚴,排列整齊,氣韻諄厚,既保存了金文中繁復的痕跡,又帶有很大的裝飾性,在書法上已初備了小篆的基本特征。石鼓文自從唐初在陜西翔縣被發現後,為歷代的書法家所推崇和借鑒,影響深遠,充分顯示了它強盛的藝術活力。郭沫若說:“有意識地把文字作為藝術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藝術化和裝飾化,是春為時代的末期開始的。這是文字向書法的發展,達到了有意識的階段文。
什麽是描紅?
壹、描紅是我國傳統的習字法。因為它富有直觀性,通俗淺顯,行之有效,所以特別適合青少年和初學者的書法啟蒙。本帖所舉例字,均按漢字規範化標準書寫,體現書法教學與識字教學的壹致性。
二、練習時須先讀帖,後書寫;先看準筆形和記住筆路,然後壹筆寫成,不可中途停筆。寫前也可用手指作“書空”練習,以便對運筆的輕重、快慢、起止等做到心中有數。寫時要動腦,壹定要把描紅練習中所體驗的“手感”,加以強化,形成實際的書寫能力。
三、本帖可先用淡墨描寫,待幹後再用濃墨描寫;也可以臨寫或默寫,以提高描紅簿的利用率。還可作單鉤和雙鉤練習。“單鉤描骨”以增強學生對間架結構的理解;“雙鉤描肉”以加深學生對筆畫形態的把握。“骨肉結合”相輔相成。
四、本帖在紅字上以重線標示運筆的過程,便於引導學生具體領會楷書的基本筆法和結體。描紅要求大處準確,無須苛求筆筆紅黑絕對吻合。筆畫有些“過”或“不及”,是正常現象,不必補筆或修改。
五、描紅是手段不是目的。通過反復描寫,學生形成較熟練的技能技巧之後,就要及時扔掉“描紅拐杖”,盡早過渡到臨寫或獨立書寫。
古代名畫“洛神賦圖”的作者是誰?
〈洛神賦〉是曹植寫的,裏面名句:陵波微步,羅襪生塵……
〈洛神賦〉的書法是元朝的趙孟頫書寫的,《洛神賦》紙本,縱29.5公分,橫192.6公分,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壹說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又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趙孟頫《洛神賦》是真跡。
《洛神賦》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書,時趙氏四十七歲。用筆圓轉流美。充分展示了趙孟頫的書法風格。元人倪瓚稱此卷“圓活遒媚”,並推趙為元朝第壹書人。
“真書”指的是?
真書,是指從漢魏到隋唐以前的過渡性楷體,又稱為“正書”。其特征是楷中有隸。真書又分“北碑”和“南碑”。北碑,是指北魏、北齊、北周的碑書,是佛教盛行的產物,因其中以北魏碑書居多,故又稱之為“魏碑”。南碑,概指東晉、宋、齊、梁、陳各代之碑。
楷書,亦稱真書、正書。中國書法分“篆、隸、楷、行、草”諸體,楷由隸演變而成。從廣義上講,楷書包括魏碑,但從傳統書學,也就是狹義上說,楷特指唐楷。是唐代確立了“筆畫平直、形體方正”的楷書嚴格標準,其根本法則,壹直沿襲至今。
從唐初以來,先把隸書改稱為八分,又把八分和正書混稱之為隸。到中唐以後,正書才恢復了本名,但是隸書竟從此無有了。
事實上隸之壹稱,可以包括八分、正書。例如羊欣《采》文中稱東晉王恬、王羲之以下的壹些善“隸、草”或“草、隸”,就是指的草書、正書。又唐?孫過庭《書譜序》中所雲:“元常專工於隸書”,那又是指的八分楷法。
八分兼稱隸書,直至消亡,沒有取消這兼名(也是正名)。正書則到後來完全擺脫了隸名。大約北宋以來,又改稱為楷書了。
八分、正書可以統稱隸書,已如上述,但秦、漢隸書卻不能叫做八分或正書。這個問題起初在梁?庚肩吾的《書品論》中出了壹些混亂現象,如他說∶“程邈所作……曰隸書,今時正書是也。”他的意思實在是說那時正書也可以叫做隸書,但語氣含糊,很容易使人倒
轉過來誤認為隸書也可以叫正書,到唐張懷瓘的《書斷》“隸書序傳”中,更加重了這個混亂,他在承認程邈造古(秦漢)隸的前提下,又把晉到唐的壹些工寫正書(今隸)者——如王羲之、獻之以至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系在程邈名下成為古(秦漢)隸的子孫,他不分古(秦漢)隸、今隸,這正是唐代把古(秦漢)隸全部改稱八分,之後又把隸之壹名完全讓給正書的原因。
早在西漢時又曾把隸書稱為真書,如《史記》“三王世家”中褚少孫說∶“論次真草詔書。”又《後漢書》卷壹四“董祀妻(蔡琰)傳中也有“真、草惟命”之語。當時雖然已有八分楷法,我估計這個“真”還是指的古隸體。稍後晉劉邵“飛白書勢”中亦雲“索草、鐘真”,又唐?孫過庭《書譜序》中論鐘、張書體時也說∶“擬草則余真,比真則長草”,那裏的“真”,可能已為章程書壹壹八分楷法了,因為其中有時間前後之不同。至晉簡文帝司馬昱“答湘東王論王羲之書”中所雲∶“真草皆得。”又唐?李嗣真《書後品》論虞世南書法時引用蔡琰“真草惟命”之語,則都又稱之於正書了。就此可見他們所說的真書,即是說“正體字”,它可以把隸、八分、正書全都包括進去,不像後世那樣只把真書代替正書。
楷書是有模楷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在漢代也是“正體字”的別稱,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都雲∶“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壹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這些概念不弄清楚,勢必至於把各方面的其他問題也永遠混淆不清,壹無是處了。
西安碑林裏歷史最早的碑刻是什麽朝代的?
東漢
西安碑林不僅是東方石質歷史文化的寶庫,更重要的是書法藝術的寶庫,享有“書法藝術故鄉”的美譽,令海外人士向往。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峰山刻石,原碑為秦國丞相李斯所書。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隸書寫的,這是全國漢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碑刻,為漢碑中的精品。“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它保存了我國最早的《周易》文句,相傳是當時著名學者、大書法家蔡邕以隸書書寫,方挺嚴整,為漢隸之典範。
毛筆在何時才稱為筆的?
毛筆的產生
毛筆起源於公元前1600-1066左右。關於毛筆的起源,在歷史上的不同的說,在歷史上記載最多的是蒙恬制做毛筆的故事,但近代的學者認為,早在蒙恬之前就有毛筆存在了。
最初的毛筆是用來塗描甲骨文的筆畫的,而真正用毛筆寫字,可能開始於簡牘和錦帛上文字的書寫。
毛筆的發展
根據出土的文物和有關的歷史記載,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壹些花紋用肉眼就能看出用毛筆畫花紋的筆鋒,這就說明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毛筆。
在商代的壹些甲骨文上,有的殘留著已寫的但沒刻的文字,這些文字筆畫圓潤,也就是說,這些文字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存在形象壹手握筆的樣子的字,這就是後來的"聿"字,即"筆"字的前身。
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是戰國時代的毛筆,壹只是在湖南省長沙市的左家公山的戰國楚墓中發現的,壹只是在河南省信陽長臺山戰國的楚墓中發現的。
當時的毛筆制做方法是:將筆桿的壹頭分成幾片,筆的毛夾在它的中間,然後用細線纏住,再在筆桿的外面塗上壹層漆。
秦代的毛筆與戰國時代的毛筆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其主要區別在於,秦代的毛筆是將筆桿的壹頭挖空,然後將筆毛放在挖空的筆腔中,再用膠粘牢。1957年在湖北省的壹座秦墓中出土了三支竹桿毛筆。
漢代的毛筆與秦代的毛筆相比,有的基本相似,有的又有了較大的改進,筆桿主要由竹做成,筆直均勻,筆桿的另壹頭削成尖狀,有的筆桿上刻上了名字,據說毛筆的壹頭削成尖狀是為了便於將毛筆插在頭發或頭冠上,如1972年在甘肅省的兩座漢墓中就出土了兩支這樣的毛筆。
“筆”字的前身甲骨文
這時的毛筆的筆毛已不再局限於兔毛,而且還使用鹿毛、羊毛和狼毛。與此同時,毛筆的制做還開始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硬度的筆毛,這樣使制做出來的毛筆既實現了剛柔相濟,又達到了便用寫字的目的。我們前面提到的蒙恬,他造出的毛筆就是這壹類。
晉代以後,毛筆的筆桿不再是尖形狀,並且筆桿也短了許多。
唐代是我國制筆技術達到最高的時代,同時也是我國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這時的毛筆以安徽省宣城的"宣筆"最有名,其中的"鼠須筆"和"雞距筆"等都以筆毛的堅挺而稱為上品,就當時制筆技術而言,已能達到多品種、多性能、適應不同風格書法的要求了。
宋代以後,制筆工藝更為精良筆的產地也遍及江南壹帶,這時以浙江省湖州所產的"湖筆"最有名。壹直到明、清時,這裏也是全國制筆的中心 。
柳公權的碑帖?
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立,原碑久佚。
《神策軍碑》是柳公權楷書的代表作之壹。此碑較人們熟知的《玄秘塔》的書法風格更成熟,更具有特色。結體布局平穩勻整,保留了左緊右舒的傳統結構。運筆方圓兼施,運用自如。筆畫敦厚,沈著穩健,氣勢磅礴。典型地表現了柳體楷書渾厚中見開闊的藝術特點。正如岑宗旦《書評》雲,柳書“如轅門列兵,森然環衛”。讀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對“顏筋柳骨”這句話的藝術特征的理解。“神策軍碑”原石立在封建王朝的禁內,壹般人難以進去摹拓,因此拓本傳世極少。
是柳公權早期的書法作品,原石於宋代已被毀,現僅見敦煌石窟發現的“唐拓孤本”。柳公權早年曾廣采眾家之長,而且特別註意向前輩書家學習。從《金剛經》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取法諸家的痕跡。《廣川書跋》雲:“此經本出於西明寺。柳書謂有鐘(繇),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體。今考其書,誠為絕藝,尤可貴也。”此語基本上道出了此帖的藝術價值,對於研究柳公權楷書形成的過程及發展線索,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權書並篆額。《玄秘塔碑》立於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碑在陜西西安碑林。楷書28行,行54字。 劉熙載《藝概》謂:“柳書《玄秘塔》出自顏真卿《郭家廟》”,王世貞雲:“柳法遒媚勁健,與顏司徒媲美”。《玄秘塔》是柳公權六十四歲時所書。王澍《虛舟題跋》說此書是“誠懸極矜練之作”。《玄秘塔》結字的特點主要是內斂外拓,這種結字容易緊密,挺勁;運筆健勁舒展,幹凈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獨特的面目。
我國古代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他的草書是從師於誰?
張芝.
張芝,字伯英,敦煌人。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父煥為太常卿,徙居弘農華陰。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學好古,經明行修,朝庭以有道征,不就,故時稱張有道,實避世潔白之士也。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壹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恒《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於此。三國韋誕對其有“草聖”之譽,羊欣評價雲:“張芝、皇象、鐘繇、索靖,時並號書聖,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斯為當矣。”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鐘(繇)、張(芝)兩家,認為其余不足觀。對後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宣和書譜》載有張芝草書《冠軍帖》、章草《消息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