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格物致知解釋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壹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壹個理論,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匯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造句1.中國傳統空間美學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種平衡下的潛力,驅使設計表現出人性化的壹面,強調人與自然的對話。
2.懂得格物致知的道理後,我們便不會成為守株待兔的人。
3.朱子以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壹定理,才能止於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4.我們要格物致知探求事物的本質,不能略知壹二就放棄。
5.格物致知的了解事物的構造後,我們才可以有所創新。
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有兩方面的意義:“第壹,尋求真理的惟壹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