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曲裾和直裾從造型,功能和歷史上有什麽區別

曲裾和直裾從造型,功能和歷史上有什麽區別

0?2 ?0?2 ?0?2 ?0?2古代深衣之裳計有十二幅,皆寬頭在下,狹頭在上,通稱為衽,接續其衽而鉤其旁邊者為“曲裾”。?0?2 ?0?2 ?0?2 ?0?2華夏衣冠體系中深衣的壹種。深衣根據衣裾繞襟與否可分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這壹狀況可能就是古籍資料提到的“續衽鉤邊”。“衽”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應該是形容繞襟的樣式。?0?2

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並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來越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壹些。直到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興,曲裾深衣自然也幾乎銷聲匿跡。後來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則是襦裙。

但今天看來,曲裾深衣有著別樣的風韻,是漢服中最能體現女子婀娜優雅的裝束——不論是下擺寬敞的曲裾,還是楚風濃郁的漢代魚尾式“三繞膝”。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壹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壹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裏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本圖為穿三重深衣的婦女(陜西西安紅慶村出土加彩陶俑)。

  ?0?2 ?0?2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婦女的繞襟深衣(湖南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這張帛畫中的婦女在腦後挽髻,鬢間插有首飾,老婦發上還明顯地插有珠玉步搖。每人所穿的服裝,盡管質地、顏色不壹,但基本樣式相同,都是寬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老婦穿的服裝,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具有濃郁的時代特色。在衣服的領、袖及襟邊都釘有相同質料制成的衣邊,與同墓出土的服裝實物基本壹致。

0?2 ?0?2 ?0?2 ?0?2漢代直裾女服 穿直裾袍服的婦女及漢代直裾女服展示圖。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字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裏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余,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