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泄瀉·肝氣郁結證簡介

泄瀉·肝氣郁結證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定義 4 泄瀉·肝氣郁結證的癥狀 5 證候分析 6 泄瀉·肝氣郁結證的治療 6.1 治法 6.2 方藥治療 6.3 針灸治療 6.4 飲食療法 6.4.1 推薦食材 6.4.2 推薦食療方 7 關於泄瀉 8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泄瀉·肝氣郁結證的穴位 2 治療泄瀉·肝氣郁結證的方劑 3 治療泄瀉·肝氣郁結證的中成藥 4 泄瀉·肝氣郁結證相關藥物 1 拼音

xiè xiè ·gān qì yù jié zhèng

2 英文參考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泄瀉·肝氣郁結證(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1])又稱肝郁泄瀉[2]、七情瀉(《景嶽全書·泄瀉》)。是指肝氣郁結,以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生腹痛泄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舌淡紅,脈弦等為常見癥的泄瀉證候[2]。

4 泄瀉·肝氣郁結證的癥狀

泄瀉·肝氣郁結證患者平時多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生腹痛泄瀉,發時泄瀉腸鳴,腹痛攻竄,矢氣頻作,舌淡紅,脈弦[3][4]。

5 證候分析

肝氣郁滯,橫逆侮脾:七情所傷,情緒緊張之時,氣機不利,肝失條達,橫逆侮脾,失其健運,故腹痛泄瀉。肝失疏泄,故胸脅脹悶、噯氣食少。舌淡紅,脈弦,是為肝旺脾虛之象。[3][4]

6 泄瀉·肝氣郁結證的治療 6.1 治法

泄瀉·肝氣郁結證治宜抑肝扶脾[3]。

泄瀉·肝氣郁結證治宜疏肝理氣,健脾止瀉[4]。

6.2 方藥治療

泄瀉·肝氣郁結證可用藿香正氣散、七氣湯、古萸連丸等方和中順氣[5]。

泄瀉·肝氣郁結證可用痛瀉要方[備註]痛瀉要方(《景嶽全書》引劉草窗方):白術、白芍、防風、炒陳皮為主方進行治療。方中白術健脾補虛;白芍養血柔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3]

6.3 針灸治療

[6]

治法: 疏肝理氣,健脾止瀉。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穴和背俞穴為主。取脾俞、肝俞、中脘、天樞、期門、太沖、足三裏、陽陵泉穴。

隨證配穴:胸脅痞悶者,加內關。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肝俞、期門為俞募配穴,加肝之原穴太沖、膽之下合穴陽陵泉以疏泄肝郁之氣,緩急止痛。脾俞、中脘、天樞、足三裏理氣和胃,健脾止瀉。

6.4 飲食療法 6.4.1 推薦食材

泄瀉·肝氣郁結證患者建議食用香櫞、佛手、蕎麥、高粱米、白蘿蔔、柚子等[4]。

6.4.2 推薦食療方

[4]

1.佛手粥(《百病飲食自療》):佛手15g,蘇梗15g,粳米30~60g。前兩味水煎取汁,粳米淘凈加水煮粥。待粥將熟時,兌入藥汁***煮至熟,入白糖調味溫服。早晚各壹次。

2.柚皮粥(《常見病食療食補大全》):鮮柚子皮1個,粳米60g,蔥、鹽、油各適量。將柚子皮放炭火上燒去棕黃色的表層並刮凈,放入清水中浸泡1天,切塊加水煮開,入粳米同煮作稀粥,加蔥、鹽、油調味服食。

3.香櫞露(《本草綱目拾遺》):香櫞500g,加水浸泡2小時,入蒸餾器內蒸2次,收集芳香蒸餾液。每服30mL,燉溫服,日2次。

7 關於泄瀉

泄瀉(diarrhea[1][7])為病名[8]。見《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十壹。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8],又稱下利(漢唐時期)[3]。是指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要表現的疾病[2]。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3]。泄瀉壹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為多見[3]。

西醫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胃腸功能紊亂、腸易激綜合征、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9][10]。

泄瀉現常分為外感泄瀉、內傷泄瀉、久瀉等進行辨治,詳見泄瀉條。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