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中小寺住著兩個和尚。壹個和尚逢人便稱贊,從不與人口角,人稱善口和尚。另壹個和尚則逢人便專挑別人的毛病,並因此常與人發生爭執,人稱惡口和尚。後來兩個和尚同壹天死去,他們見到了佛。
佛說:“將惡口和尚封為羅漢繼續修行;將善口和尚送至地獄懺悔。”善口和尚道:“佛,我壹生與人為善,從未罵過世人,為何將我送至地獄,我不知道我要懺悔什麽?”佛說:“妳只知行善,疏不知妳行之善並非真善,實為惡善,被妳稱贊之人大都進入迷惘,自以為滿,不思進取,以致誤入歧途。
被惡口和尚罵過的人都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自己的不完善處,而改過自新,最終走上了善道。妳明白了嗎?”“我明白了。”善口和尚說,“看來贊美害人比誹謗大得多呀!
2、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大軍到鹹陽後,進入秦宮探看。但見宮室華麗,各處室物不計其數,都是他從未見到過的。每到壹處,許多美麗的宮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興味也越來越濃。於是,打算就住在宮內享受壹番。
劉邦的部將樊噲發現劉邦要住在宮中,問他說:“沛公(指劉邦)是想有天下呢,還是只想當壹個富家翁呢?”劉邦回答說:“我當然想有天下。”樊噲真誠地說:“臣進入秦宮裏,見到裏面的珍奇財寶不可勝數,後宮中美人數以千計、這些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東西啊。
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萬不要留在宮中。”劉邦對樊噲的勸諫不以為然,還是準備住在宮中。謀士張良知道這件事後,對劉邦說:“秦王無道,百姓造反,打敗了秦軍,沛公才能來到這裏。您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應克勤克儉。如今剛入秦地,就想享樂。
俗語說:忠誠正直的勸告往往不順耳,但有利於行為;含毒的藥吃的時候很苦,但有利於疾病。望沛公聽從樊噲的忠告。”劉邦聽了,終於醒悟過來,馬上下令府庫封起來,關掉宮門,隨即率軍返回霸上。
3、從前,郭國的國君出逃在外,他對為他駕車的人說:“我渴了,想喝酒。”車夫把清酒獻上。他又說:“我餓了,想吃東西。”車夫又拿來幹糧。郭君問:“妳怎麽準備的?”車夫回答:“我儲存的。”又問:“妳為什麽要存這些東西?”
車夫答:“是為了讓您在逃亡的路上充饑解渴用的。”又問:“妳知道我將要出逃嗎?”車夫說:“是的。”“那妳為什麽不事先告訴我呢?”車夫回答說:“因為您喜歡別人說奉承話,卻討厭人家說真話。我想過規勸您,又怕自己比郭國滅亡得更早,所以我沒有勸您。”
郭君壹聽變了臉色,生氣地問:“我所以落到出逃的地步,到底是為什麽呢?”車夫見狀,連忙轉變了話鋒,說:“您流落在外,是因為您太有德了。”郭君聽後又問:“我既然是有德的人,卻要逃離國家,流落在外,這是為什麽呢?”車夫回答說:“天下沒有有德之人,只有您壹個人有德,所以才出逃在外。”
郭君聽了之後,忘了自己是在逃難,十分高興,靠在車前楊木上睡了起來,說:“哎呀。有德之人怎麽受這等苦哇!”他覺得周身勞累。車夫用幹糧墊在郭君頭下,自己悄悄地走了。後來,郭君死在田野裏,被虎狼吃掉了。
擴展資料
忠言逆耳讀音:zhōng yán nì ěr。
忠言逆耳釋義:意思是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於改正缺點錯誤。
忠言逆耳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忠言逆耳出處釋義:好藥喝到嘴裏感到很苦,但聰明的人會勉勵自己喝下去,因為他知道喝下去能治愈自己的疾病;忠誠的言詞聽起來不舒服,但賢明的君主會聽從它,因為他知道聽從忠言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