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是上下結構,部首是小。
雀(拼音:què、qiāo、qiǎo)是漢語壹級通用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小、從隹,指體型較小的鳥,壹般指麻雀。雀又讀作qiǎo,是口語的讀法。
文字源流
會意字。商代甲骨文,上部的幾個點是“小”字,下部是鳥(隹),“小”和“隹”會意表示小鳥。西周金文與甲骨文大致相同。戰國時小作少,古文字中“少”和“小”是同壹個字,因此“少”也表示“小”。小篆的結構來自甲骨文,只有筆畫的調整。楷書承自篆文而定體。
在上古,“雀”通常指麻雀,是壹種體型小巧的圓頭小鳥。《說文解字》解釋雀說:“依人小鳥也。”這種“依人小鳥”,據段玉裁說,就是麻雀。
麻雀廣泛地分布在歐亞大陸,由於多半棲息在有人活動的地區,並經常在屋壁、房檐築巢,所以又叫家雀兒,即“依人小鳥”。後來成為壹種泛稱,泛指小鳥,例如“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其中“雀”都是泛指小鳥;又如“孔雀”“朱雀”“雲雀”,等等。
因為麻雀背上的黑色斑點和人皮膚上的斑點有相似性,因此又稱臉上皮膚長的斑點為“雀斑”。麻雀覓食總在地上跳躍,於是用“雀躍”比喻人高興得跳了起來。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卷四隹部即略切(què)依人小鳥也。從小、隹。讀與爵同。
說文解字註:依人小鳥也。
段註:今俗雲麻雀者是也,其色褐,其鳴節節足足,禮器象之曰爵,爵與雀同音,後人因書小鳥之字為爵矣。《月令》:鴻鴈來賓。爵入大水為蛤。高註《呂覽》曰:賓爵,老爵也。棲宿於人堂宇,有似賓客,故謂之賓爵。又有似雀而色純黃者曰黃雀。《戰國策》雲:俛啄白粒,仰棲茂樹。《詩》所謂黃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