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舉行的江淮地區文明進程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歷史地理學家、著名古文字專家黃先生公布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稱通過對蚌埠雙墩文化和出土的607個描繪符號的研究,可以證明中國人是土生土長的。
雙墩文化是懷壹人創造的,是漢民族的源頭之壹。
黃認為,雙墩文化是淮夷文化的前身和源頭。
秦朝統壹六國之前,最早與華夏族融合形成漢族的彜族,就是與華夏族並肩而立的彜族。夏商稱他們為夷人,西周把他們分為東夷人和懷夷人。雙墩文化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華夏民族在中國最早文明形成過程中發展演變的壹個關鍵性成果,特別是因為彜族是漢民族形成最早源頭的壹個主要分支。
據了解,蚌埠雙墩遺址內有稻殼、農業生產工具和飼養家豬等畜牧業。黃認為,產生食物(包括牲畜)的“農業革命”的出現是進入文明史的決定性標誌。
尋找中華文明的源頭,首先要考證漢民族的起源和形成過程。黃先生認為,這個問題從1654開始爭論,至今“外族說”仍占主導地位,認為中國人是從埃及或其他地區遷徙過來的。被譽為世界壹流漢學家的加拿大人埃德溫·g·蒲立本在1965年提出了“公元前5000年的原始漢語與所謂東北語同源”的理論,這也是當前西方漢學界的主流觀點。
黃認為,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華夏族和漢族是中華文明最早的主要創造者之壹。她最初立足於黃河中遊,整合周邊民族,後到達淮河流域。是山東半島和淮河中下遊的彜族最早融合到華夏族中,形成了漢族。因此,查明在華夏族演變為漢族之前,彜族和華夏族長期對立,不斷爭鬥、投降、遷徙,最後融合為漢族。雙墩文化恰恰證明了早在7000年前淮河中下遊就有懷壹人的存在,而且這些人是土生土長的,這就讓“外來論”沒有了立足之地。
雙墩的標誌是漢字最早的來源之壹,比埃及最早的陶刻早2000年。
雙墩遺址研究人員、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坎·徐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雙墩文化最重要的貢獻是發掘出607個描繪陶器、石頭、骨頭和蚌類的符號,這麽多符號是世界上同時期沒有發現的。而且這些描述性符號不再只是以前發現的單個符號,而是有很多組合,單個符號相當於現代漢字在這些符號中的詞根。在雙墩文化遺址的不同地方,多處出現相同的描繪符號,說明這種描繪符號具有壹定的表意和記事功能,類似於今天的文字。這說明這些描述性符號已經具備了現代漢字的形、義、記等特征,很可能是文字最早的起源階段。
黃告訴記者,雙墩雕刻符號是淮河中遊最早的人創造的,比賈湖上遊的骨雕晚100多年,但比最早的埃及陶雕早2000年。目前還不能確定這些描繪符號與漢字形成的甲骨文有什麽直接關系,因為它們不屬於甚至可以排除是漢字的直接來源,但不能排除華夏人在造字過程中吸收了其成分。這些處於起源階段的書寫符號比埃德溫·g·蒲立本《原始漢語和東北語同源》中的東北語早2000年。
雙墩文化,包括出土的607個雕刻符號,提供了另壹個本地證據。中國人是土生土長的,絕不是某些西方學者認為的來自埃及、兩河流域、腓尼基、中亞等地的移民,尤其是回應了加拿大漢學家埃德溫·g·蒲立本“原始中國人與土霍洛人同源”的理論。
黃說,把漢族作為創造中華文明的唯壹部落,把漢字與埃及、蘇美爾、腓尼基文字相提並論,作為中華文明最早的代表,從而得出創造者來自這些國家和民族的結論,是極其片面的。因為漢族不僅僅是華夏族,還包括創造雙墩文化的懷壹和當時被華夏族稱為彜族的其他民族。創造漢字的過程也吸收了彜族最早使用的符號。
“中國人的起源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最大和最根本的問題。中國研究人員有責任說清楚。”黃這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