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龍湖古村的建築特色

龍湖古村的建築特色

龍湖又名棠湖,因村西、南、北為池塘(古蔡堂溪遺跡)而得名。開辦鄉的時間應該是南宋紹興二年(《海陽縣誌》記載紹興二年建成地下儲物場)。經過龍湖先民數百年的建設,明朝嘉靖年間,龍湖村為防禦倭寇入侵,形成了“三街六巷”的聚落規劃格局,村內聚集了數百座祠堂、宅第、商宅、寺廟等建築。至今保存完好的民居有100多處,是研究潮州移民文化、商業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大型民居聚落。

歷史上龍虎寨便利的水陸交通是其成為繁榮商埠的重要條件。建鄉之初,龍虎寨東有漢江西溪,西有古蔡堂溪,陸為通往府城的要道,四周沃土十裏。就在漢江入海口,古代陸路交通不便,大宗貨物多靠水路運輸。由於水陸交通的特殊地位,龍湖在歷史上自然成為潮州的物資集散地之壹。16世紀以後,海運業逐漸發展,後來潮州港湧現的小港口如如東港、西港、董熙、南龍、東麗、沙山頭等,形成了當時的聯運港口群。目前,從龍虎寨遺留下來的民居聚落規模,仍能想象出當年貴族家庭群居、富商雲集的盛況。它的規模是壹個發展中的城市的雛形,是壹個可以培育和培養的理想生活環境。清朝鹹豐八年,《中英天津條約》規定將潮州改為通商口岸。由於潮人的強烈反對和南海海岸線的逐漸南移,鹹豐十壹年,中英兩國將汕頭改為通商口岸,汕頭港和張琳港也隨之興起。與潮州其他港口壹樣,西港的功能逐漸退化。龍湖子爾也變成了內陸小鎮。

由於龍湖後期地理位置的變化,商業經濟沒有得到刺激,整體經濟下滑,傳統觀念的潮汕不能隨意拆改祖屋,所以龍湖寨全盛時期的風光得以完整保存。這些建築的風格和特點與潮州傳統建築相同,屬於潮汕建築風格。但還是有自己的風格特點。縱觀整個聚落建築,可以用“極個別”來概括。

首先,從整體上看,潮汕農村聚居地大多是少數民族聚居區,通常是壹鄉壹姓或壹鄉幾姓。龍虎寨作為壹個自然聚落,村裏有50多個姓氏,100多個祠堂、祠堂,數百個民居、民居,直街長度超過壹公裏(早年潮州府城太平路只有1.678米長)。是潮州少有的姓氏、教派眾多的雜居地。其規模之大,在嶺南地區的自然聚落中極為罕見。可見龍虎寨的聚落規模在嶺南地區具有獨特的個性。

其次,龍虎寨自宋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村內至今仍保留著少數線條精煉的宋式建築構件和大量風格古樸的明式建築。豪華美觀,精雕細刻的清代建築;太平洋彼岸裝飾風格的華僑親屬建築。可謂古今共存,中西合璧,壹座潮州民居建築的博物館。在建築形式上,由於商業經濟的影響和特定地理條件的限制,龍虎寨的豪宅和民居較少受到“建築法式”、“工部條例”等官方建築形式的約束。在平面布局上,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龍虎寨的房屋和民居大多不能橫向發展,形成多條縱軸的建築群,只能沿中軸線縱向發展,幾棟房屋多達八棟。這些建築的平面布局在潮州民居建築中非常少見。明朝初年,朱元璋明言,明確規定了官邸制度。《明慧殿》載:洪武二十六年,規定齊桓公“三房五框,門塗金,獸面帶錫圈”;壹品二品官,“三門五架,門以青油獸面,置錫環”;三至五品,“三門三架,門黑油,錫圈”;六至九品,“三框壹正門,黑門鐵環”。同時規定“壹等官邸的門窗...不允許畫。老百姓住的房子只有三室五框,不準鬥拱,不準彩飾。”村裏的個體寺廟“準五間”寬,鬥拱、彩飾比比皆是。

由於建造者的心理因素或條件,村落中的個體建築在構件和建築符號的處理上標新立異,形成了鮮明的個性。最突出的是黃府的檐口桁架,它跨越三跨,長約12.8米。是國內傳統建築中少有的超長構件。祠堂正門的腹寬是建築寬度的壹半,比例極其艷麗,故有“廣口神龕”之稱。天後宮大門兩側抱鼓石內側,刻有以二獅戲球為主題的花卉(浮雕)。在中原地區,抱鼓石下部雕成住友,中部為鼓,飾以浮雕圖案,上部雕有獅子,是壹種常見的樣式。(根據《建築法》,把鼓雕成獅子形狀的,用術語來說叫拉獅砒霜或摸獅砒霜。)但在潮州屬於孤例。天後宮的門神,畫的是兩個端莊肅穆,善良善良的女子。雖然中國的門神多取自身經百戰的武將,如秦瓊、尉遲恭、嶽飛、關羽、韓信、趙雲等男性歷史人物,但部分地區仍有畫有木蘭、穆的女將軍。但潮州寺廟沒有先例。至於天後宮的門神形象,不是壹般的,應該是龍湖獨有的。

在美學研究中,很多學者提出了“清新”的觀點。也就是說,在美的創造中,壹成不變的美感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壹種成熟的、符合審美規律的、富有表現力的創造形式,也不可能長久存在,壹直為人們所喜愛。只有那些更新更新的創作形式,才會吸引大家的眼球,產生新的美感,這就是“新鮮感”。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時尚”這個概念。這壹點體現在很多藝術創作和實用的產品形態設計作品中,住宅建築形態的新鮮感就是“個性”。龍虎寨的建築是在相似的建築技術、相似的建築材料、相似的生活方式的制約下產生的,不考慮建造時建造者的心理或條件,但本質上是增加其建築作品的個性,讓人從個性中獲得美感。從而形成千屋壹面的建築造型。只有體型、體量的變化及其形式美的豐富變化,才能贏得美的贊譽。

作者;吳智敏

學習網站

潮州龍湖鎮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明清時期的古建築。著名的龍虎寨南北門、姚府、方伯地、太清地、府(夏禹來故居)、龍湖書院等,近來成為遊客古遊的好去處。而這裏的很多學習場所同樣引人註目。

有興趣的說潮汕以前是富家,壹定要建書房,雕梁畫棟,在露臺上用竹樹裝飾。到了宋代,龍虎寨的有錢人,註重文化教育,在自己的房子裏設立書房,聘請受過良好教育的老師來教孩子。俗稱“壹個老師教壹個徒弟。”明清時期,龍湖研究發展迅速。其中,有的是由富豪家族創立,有的是以宗族的名義創立。全盛時期,全村的自習室不下30個。這些自習室大多環境優美,裝飾裝修精美,是當地教書育人的好地方。

龍虎寨是壹個姓氏眾多的地方,所以書房的名字都是以的姓氏命名的,如黃的“江夏家塾”,徐的“萊文家塾”,蕭的“書房”。但大多以士族、文人、舉人命名,如“李華印館”、“讀我的書屋”、“擁抱教室”、“雨花苑”、“向異書屋”等。書房的名字可謂含義不同,味道各異。此外,每個書房都裝飾著名人寫的對聯或詩詞。如今幸存的黃姓醫生《讀我的書屋》說:讀史才能知司馬畢,不準寫我的詩。原位於南堤的“毛橋詩村”,是秀才20歲時所作,曰:讀書總在毛尾,溪水漲平橋。花樓巷的“蘭亭”好說話,石室有書。藍愛上了的史潔。孩子們的交集不是彩色的。“可見當時書房內外,到處都是厚厚的書。

以前龍虎寨自習室多是男生的,也有女生的。據記載,明朝崇禎年間,潮州府殷實的地方外交大臣黃作裕,不僅在自家院子裏設立了壹個圖書館,供男孩讀書,還在鐘平巷頭設立了壹個處女書房,供他家的女孩讀書,這在鄰村很少見。

由於龍虎寨大量自習室的出現和龍湖書院(始建於明代)的建立,龍虎寨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從這裏走出了壹大批名人,包括進士、舉人、龔升等60多人,其中進士、舉人等53人。其中,北宋探花家姚,明代使臣劉子興,欽差大臣夏懋學,詩人黃燕琪等都是壹大批名人。俗人向燕在遊龍湖古村壹處名宅後的詩中說:

輝煌只是鼓勵,回望更讓人覺得真實。

不管老新橋是否古老,我都敢認出朱楨。

很多離開家鄉到龍虎寨書房教書的老師,為了學生的成長,奉獻了自己的壹生。龍虎寨北門旁,至今仍保留著保存完好的王東初先生祠堂,廟內還有政府憲法題寫的碑文,在周邊地區獨壹無二。這從壹個側面反映出龍虎寨尊師重教之風源遠流長,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