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河北省東光縣全縣有專產桑椹的所謂“椹子桑”四百多畝,年產桑椹百萬余斤。東光群眾中流傳著古代沿傳下來的這樣幾句民謠:
桑椹之鄉話椹桑,東光自古很興旺;
人吃桑椹甜如蜜,蠶食桑葉吐黃紗;
桑皮造紙丈官用,桑木雕弓武將拉;
綜合用桑價值大,富國強兵要靠它。
桑椹,到過農村的人,對它並不陌生,如果妳自小在農村長大,那麽壹提起吃桑椹,壹定會引起妳甜蜜的童年回憶:當桑椹成熟時,妳的嘴邊會因吃桑椹常常染成紫紅色。可是生長在江南水鄉的人,只能看到和吃過花生米粒般大小的桑椹,如果當妳看到河北省東光縣五八家、陳家房和燕臺壹帶的大桑椹,妳同樣會像從來沒有見過桑椹般的人那樣感到目瞪口呆。因為那裏的桑椹比之江南水鄉常見的桑椹至少要大上三四倍。按照北方人的口氣:“個頭的有壹寸多長。”而且桑椹的顏色不限於紫紅色,有什麽馬鈴椹子、江米糕椹子,小白椹子、大黑椹子,棗紅椹子等多種。在桑椹成熟的季節裏,妳想嘗嘗那些大椹子的甜味到東光去,從老遠看去,不知道底細的,準把那些桑樹誤認為是什麽果樹。這些椹子樹,具有短而粗壯的主幹、開展的樹形、茂密的枝葉,但是樹上掛的並不是什麽棗子或是梨,而是壓枝欲折累累成串的桑果。其中大樹高兩丈余,主幹圍徑粗壯達4.5市尺左右,樹幹方圓達四丈多。據說像這樣的椹子桑中,單株的產量曾達到過800多市斤!無怪乎在古籍中曾多次記述用桑椹曬幹儲藏渡饑荒的事跡了。北方桑椹又大又多,含糖份也多,在那兵荒馬亂的年頭,人民不得不用它來代替糧食解救饑困。
《三國誌》中有這樣壹段史事:興平年間(公元194~195年),有個名叫楊沛的,在他擔任新鄭令的時候,他看到長期戰亂,再加上不時天災人禍,真到了民窮財盡的時刻,楊沛是個比較有見識的官吏,他號召百姓收積桑椹,曬幹儲藏,以備饑荒。事有湊巧,那年曹操帶了大隊人馬,行軍路過新鄭,缺乏軍糧。楊沛便把他收貯的大批桑椹幹獻給曹操的部隊,解救了曹軍壹時饑困,因而深得曹操的賞識。後來三分定局,楊沛也受到了曹操的重用和提拔。在三國時代,用桑椹解救饑困的記載,見於史籍的還不止壹次。像袁紹、劉備的軍隊,在絕糧的時候,也都曾用桑椹代替糧食解饑。在那壹段戰亂連年的時期裏,不用說,廣大民眾也是普遍把桑椹作為渡荒的依靠了。大概是“楊沛蓄椹救曹軍”的這壹史事影響深遠的緣故吧,後來廣大人民群眾便把收貯桑椹備荒作為壹好辦法。《齊民要術》種桑柘篇中這樣記道:
“今自河以北,大家收(桑椹)百石,少者數十斛……饑饉薦臻,唯賴以全軀命,數州之內,民死而生者,乾椹之力也。”
壹家收貯桑椹多至百石,別說幹椹,即是鮮濕的桑椹壹百石也就可觀了。家家戶戶都這樣辦,可以想見,當時河北許多地方農村中桑林壹定很普遍,椹子桑也壹定很多。
按照河北東光的民謠中所歌頌的那樣,桑葉能養蠶故不必說。桑椹在正常年景可充水果,在饑饉年景那就把它當作解救饑荒的活命之源了。桑皮能造紙,桑木是良才,能做各種硬器具,民謠以武將做雕弓來概括,襯托出桑樹的功用猶如文武全才那樣受人敬仰,給人們以無窮的恩惠。總之,那裏人們對蠶桑的綜合利用壹直是停留在直觀的功用方面,圍繞栽桑、養蠶生產過程,在長達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蠶桑的綜合利用,也許壹直就是這樣沒有引起人們的註意。可是到了近代,由於科學的昌明,蠶桑的綜合利用情況就大不相同了。近代蠶桑的綜合利用,已越出了蠶桑生產的範圍,雖說來源也還是桑、蠶、繭絲為原料,而加工利用卻遠遠超過了蠶業範疇,它牽涉到化工、醫學以及食品工業等方面的復雜的科學領域和工藝程序,經過那些不同手段的制成品,已是面目全非,不經說明已無法辨認用的是什麽原料。
自古以來,桑葉只用於養蠶,到冬季落葉,枯桑葉搜集起來作為餵牲畜或攪入塘泥做肥料;夏伐枝條則不用說,大都是堆放壹起進竈門當燃料,至於桑果,在北方的部分地區,還將大椹子桑當果品出售,而在長江以南除采種繁殖時搜集部分外,大部分任憑兒童采食或任其自長自落。其實桑樹的壹身除用桑葉養蠶這壹正經用途外,其余部分若加以科學技術的加工處理,可說是渾身是寶。
枯桑葉中含有蛋白素(幹酪素)43.40%,這種蛋白素的用途很廣,是印染工業、塑料工業及醫藥上的主要原料之壹,桑皮可以制人造棉及制皮漿。用桑皮制人造棉,就是經人工及化學藥品處理,除去桑皮中的木質素、果膠、樹脂及無機鹽等雜質,提取其中的纖維素,經過梳棉就成棉花壹樣的人造棉。如果要將桑皮改作紙張,可制成較高級的白報紙。這壹工藝流程的前半部與制人造棉相同,後段工序省掉浸酸、脫氯及軟化三個過程,經打漿機打成紙漿,就可按壹般造紙法制成高級的白報紙或桑皮紙。此外,桑皮的纖維經化學處理,還可以作人造絲的原料,如果把這種纖維素經NaOH處理成為堿纖維,再以壹氯醋酸(CICHCOOH)處理,並加以稀鹽酸中和,可以制成名叫羧基-甲基的纖維素,這種纖維素制品,是棉紡織方面的上等漿料。
桑果是釀造的好原料。桑果白酒就是選用質量較好的桑果壓出果汁,100斤桑果汁,放酒約1~1.5斤,攪拌均勻然後放入封閉的大缸中,發酵5~6天。發酵完畢後,取出放入“燒酒蒸餾器內蒸餾,蒸餾出來就是50度的桑果白酒。如果把白酒保持壹定溫度,繼續蒸餾,就可以得到95度的優質酒精。
妳大概沒有聽說過桑果可以做面包吧。是的,香甜的桑果面包是別有風味的。如果把桑果曬幹後,磨成粉末,和入面粉可以做成香甜的面包;桑果還可以做桑椹膏,是滋補身體的營養品。同時還可以制成桑椹蜜,這種蜜是壹種安眠鎮靜劑,據說可治神經衰弱,習慣性失眠,促進消化潤腸等作用。此外,桑果還可以提取果膠,是食品工業中制果凍、果醬以及軟糖等不可缺少的原料。
桑葉、桑皮、桑果都有它的新用途,大概剩下的桑桿只好當柴薪了吧?否。當柴薪那就實在太可惜了。桑桿條除掉用來代替毛竹制成輕巧的手工藝品和盛器外,更可以做高級紙漿和人造絲的原料。經研究試制利用,桑桿為原料制成的人造絲漿,質量合格,是壹種很有前途的人造絲原料。如果是這樣,那末全國700多萬畝桑田,若以畝產桑桿500斤計(桑皮約為15%已除外),每年就有近40億斤桑桿,這麽龐大的數字究竟可供幾個化纖廠作原料?這就要請化纖工藝方面的工程師來計算了。
蠶沙即養蠶中蠶體排泄的蠶糞,自古以來蠶糞的用途只作農田肥料。蠶沙是否還有別的用途,千百年來幾乎沒有人去多想過。其實蠶沙和枯桑葉壹樣含有大量蛋白素(幹酪素)。不過它的制取和枯桑葉的工藝流程略有不同。蠶沙中也含有脂肪、蛋白質,還有色素無機鹽以及灰分等組織成分,特別是灰分含量較多,約有30%~40%左右,因此蠶沙是備制活性炭的好原料!同時脂肪、蛋白質等還可以用來提取混合油,這種混合油經分析含有汽油和煤油的成分,蠶沙能煉汽油這又是多麽有意義的事。組氨酸是壹種貴重藥品,誰都難以想象,這種貴重藥品竟然可以從蠶糞中來提取。當然蠶沙還田是上好的有機肥料,可是這裏不叫它直接還田,因為直接還田肥效有限。若將蠶沙和以草木灰、粘土、過磷酸鈣、蚌殼粉等,配料比例按3∶3∶2∶3∶3,把這些原料混合均勻,就成了上好的蠶沙化學肥料。
葉酸是抗貧血及促進生長的藥物,又叫維生素B,這種藥物就可用蠶沙來提取。此外,蠶沙還可以提取植物生長素(荷爾蒙)和葉綠素。
在古代史籍中,從沒有見過對蠶蛹利用的有關記述。因此,古人是怎樣處理蠶蛹的不得而知。大概不外乎餵雞鴨或作肥料之用吧。在古代養蠶繅絲都是壹家壹戶分散經營,少量蠶蛹也只能便宜行事;而現代化的繅絲生產是在專門的繅絲工廠進行,壹日出蛹千斤、萬斤,這樣大量的蠶蛹還像傳統的老辦法餵雞、餵鴨或作家畜的輔助飼料,甚至直接漚制肥料,那就未免太可惜了。
蠶蛹主要由蛋白質、脂肪和肝臟澱粉三種主成分組成。根據分析,蛹體中含有十種以上的水溶性氮素,在幹燥蛹600克中,可以分離出總量達95.56克的各種氮化物。此外,蠶蛹中還有多種含磷化合物。將蠶蛹用種種溶劑浸出其中溶解的磷酸,經定量分析,有十種左右含磷化合物,在600克幹蛹中總量達8.938克左右,其次還有5.414克的灰分。
蠶蛹可以提取哪些制成品呢?蠶蛹通過化工處理,大體上有這樣壹些產品:
通常蠶蛹可以制造蛹油。蛹油在工業上用途很廣,可作為制造精煉生絲用肥皂及化妝品肥皂的原料;蛹油可以代替魚油作為壹種油鞣劑鞣制皮革,蛹油經硫酸處理後,成為壹種硫酸化油,生成的硫酸化油在工業上用途很廣。此外,可以從蛹油中進壹步提煉出汽油和柴油。據試驗研究,從蛹油或蛹油腳中煉出汽油、柴油、煤油的混合出油率達60%,其中汽油7.2%,煤油4.8%、柴油48%。如果操作掌握得好,其混合油的出油率可達到75.06%。
酪氨酸是壹種貴重藥品。而這種貴重藥物卻可以從蠶蛹中提取;蠶蛹中也可以像枯桑葉壹樣從中提取蛋白素(即蠶蛹幹酪素)。此外,從蠶蛹中還可以提取殼糖、味精、化學醬油、活性炭、維生素B、尿素、蛋白陳以及鹽
2酸α—氨基葡萄糖。特別是“鹽酸α—氨基葡萄糖”不同於壹般葡萄糖,是壹種貴重藥物,據說能治癌癥。
近年來,我國部分省區在蠶糞利用方面已大有進展,廣東、浙江,山東等地對葉綠素的提取已建立了壹整套的工藝流程;特別是山東益都蠶種場已進壹步從糊狀葉綠素中提取成銅鈉鹽,建立了我國第壹座銅鈉鹽車間。最近,該場還從銅鈉鹽廢水處理中成功地提取了三十烷醇(植物生長激素),經各地科研、生產單位大田試驗證實,對水稻、玉米、白菜、黃瓜及馬鈴薯等農作物都有明顯的增產效果;對蠶體增絲及桑樹增產初步證實也有較明顯的效果。
蠶絲自古以來就極受人們珍視。我國古代由商人販運到羅馬去的絲綢價格竟和黃金等值。蠶絲由絲膠和絲質(又稱絲素)兩種物質組成,這兩種物質化學組成,除少量礦物質(灰分)、脂肪、蠟質物、色素等以外,主要由絲蛋白組成。這種絲蛋白,存在於於絲膠中的叫做絲膠蛋白,存在絲質中的叫做絲心蛋白。壹般說,壹根生絲,絲質占70%~80%,絲膠占20%~30%,其他成分的量是很微小的。蠶繭繅成生絲,再制成絲織物時,大都將生絲用精煉肥皂煉過,因此絲膠、脂肪蠟質物等均被除去,僅存絲質。
絲質是壹種絲心蛋白,呈壹般蛋白質化學反應。絲質也是膠質物的壹種,如將絲質可溶物放到限外顯微鏡中去觀察,絲質呈微小粒子而起勃朗氏運動、丁氏現象。但絲質粒子遠較絲膠粒子為小,所以絲質極難用肉眼觀察,用近於體溫的溫度使絲質與胰蛋白酶作用,絲質漸起分解生成多縮氨酸及環二肽產物,又以某種細菌作用於絲質,亦可以使它分解。
絲膠為絲蛋白質的壹種,存在於生絲纖維的外層,其性狀頗似動物膠,故名絲膠。絲膠是由碳(44.32%~46.29%)、氫(5.72%~6.42%)、氧(30.25%~32.50%)、硫(0.15%及氮(16.44%~18.30%)等五種元素合成。絲膠加水分解後,所得的氨基酸主要有下列幾種;乙氨酸、絲氨酸、苯丙氨酸及酪氨酸等等。
繭衣是蠶繭最初開始吐絲時的外層浮絲,這種絲既不能繅絲,絹紡的質地也較低,所以它的價值極低,每公擔僅值數十元。但是繭衣同樣是蠶吐出來的,它含的絲膠比正常的生絲含量還多,因此如果清洗掉附著在繭衣表面的壹部分塵埃、蠶沙、鹽類約4.5%以外,在壓力器內用加壓脫膠法得出的絲膠含量可達41%~42%之多。比通常的生絲含膠量要多20%左右。可是以往在作絹紡原料時,必須把它全部揀掉,因此,大量的絲膠就這樣當廢液白白浪費掉了。繅絲廠的工程技術人員們和化學工藝專家們有感於從繭衣中固定大量絲膠是大有可為的再生產潛力。怎樣使絲膠固定在纖維上面,使它不減少溶解度而達到利用絲膠的目的呢?繭絲科技工作者首先和膠體化學打上了交道,從各方面弄清了它的物理、化學反應的性能,經過壹系列試驗研究,總結出甲醛(HCHO35%的水溶液)和丹寧(CH0O)都是能使絲膠固定的壹
1419種有機物,從而再通過壹道道工藝流程,就可制成人造羊毛;用丹寧處理,顏色極似駝毛,故稱人造駱駝毛。
絲氨酸是壹種貴重藥品。這種絲氨酸也是圓絲氨酸的原料。醫學上臨床試驗證實,圓絲氨酸是壹種具有廣泛抗生性的新抗生素,是治療結核病的特效藥之壹。這兩種藥物,也都可以從繭衣廢料中提取。請想,這豈不是名符其實的廢物變寶,寶中取寶嗎?
蠶絲生產是我國農家的傳統副業,絲綢貿易也是古往今來對外貿易上壹直極受世界各國人士歡迎的產品。據外貿報道,1978年我國絲綢出口額是僅次於石油名列第二的大宗商品。在四化建設中,大力發展蠶絲生產,對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累資金有重大的意義。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直到印染等過程,是蠶絲生產中壹套完整的生產環節,既不能脫節,更缺壹不可。在統籌安排好發展計劃的同時,如果能相應考慮到上述各個生產環節中的副產物的綜合利用,這對大力發展蠶絲生產的經濟效益來說,猶如“錦上添花”。
按1978年全國產336萬擔家蠶繭為基數,出絲率平均以10%計算,即十擔鮮繭繅壹擔生絲,除去汰頭、長短吐下腳,壹般說壹擔繭可得蠶蛹80斤左右。這樣全年可出蠶蛹288.8萬擔,以26%的幹鮮率計算,就能得到75萬擔幹蛹。按照有關試驗資料,蛹體中的主成分蛋白質、脂肪和少量磷化物與幹蛹成6∶1的比例,這就是說可以獲12萬擔左右的各種氮化物。這12萬擔左右的氮化物究竟能浸出多少蛹油?提煉多少汽油和柴油?又能合成多少貴重的藥物原料?這就要請化工專家們和藥物專家們來***同計算了。這樣壹大註財富吞進鴨肚子裏去或甚至白白浪費掉,豈不可惜!40多億斤桑桿又是多麽龐大的人造纖維原料!10多億斤的桑皮又將造多少紙張!至於枯桑合成各種化合物以及絲膠化學合成物也同樣是大筆為國家積累資金的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