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余。
剛被世人知去處,又移茅舍人深居。
去年讀到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本是有點獵奇的心理。比爾波特是美國人,這本書又是寫他尋訪現代社會中的中國隱士,這該是壹個多奇怪的視角。第壹感覺是當代童話吧。剛巧在樊登讀書又聽到有對比爾波特本人的訪問和對這本書的解讀,忍不住找來翻看,文字倒是蠻有趣味。
比爾波特是位漢學家,對中國的佛道、歷史、古文學很感興趣,尤其對古詩詞頗有研究,書中多處引用提及王維、拾得等的詩句。因為對中國隱士文化感興趣,他不遠萬裏,跋山涉水的多次來到中國,去往深山危崖,人跡罕至之處,尋覓當代隱士。這本書描述了他在中國四處尋訪隱士的故事。特別寫到他多次去往鐘南山深處,那些人跡罕至的深山裏。
翻閱此書,最讓我驚奇的是他這種執著探究的精神,這種對中國古文化的激情。國人中也不乏對自己傳統文化有情愫的,至多是認同、欣賞和沈迷,但只限於精神層面。不至於放下壹切俗務去追尋,只在古籍中渺渺可見的文化現象。
在這如萬花筒般的大千世界,還真有仿佛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存在嗎?在書中追隨筆者的足跡,果真尋訪到寥寥幾位深山隱士。但正如我們心下疑惑的壹樣,高山隱士的生活,除了清凈外,困頓艱苦寂寞到常人無法想象和忍受的地步。其實鮮有立意修行的世外高人,多為貧賤交加,命運多舛或性情孤僻的貧寒之輩。可以說是被命運驅使著走上離群索居的苦修之路,而並不是自己自由的選擇。
隱士名頭下,哪有王維們詩詞裏的空靈與超脫?是詩意還是失意?文人雅士用詩句粉飾和偽裝的歸隱生活,好似是閑雲野鶴似的,哪裏看到生計的重負和無奈。於是搖頭感慨。
但在書的後半部,又出現了幾位新生代的修行者。從壹張合影的圖片可以看到,他們年輕俊朗高顏值,而且居然有幾位是北大的高材生,是什麽讓他們做出這樣不尋常的選擇?而我明明從他年輕的臉龐上看到明朗堅定的光彩,而不是厭世倦怠的頹廢。肯定有什麽是我們沒有找尋到的,莫非這世上真有佛光,指點迷津,而妳我是至今混沌之輩,還是凡塵有緣,各有渡口,各覓歸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