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您知道麽,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冰箱了,最早的冰箱“冰鑒”可以追溯的戰國時代,雖然它使用冰塊來實現冷藏的功能,但是其作用與現今的冰箱絲毫沒有區別,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壹下。
《詩經》中就有奴隸們冬日鑿冰儲藏,供貴族們夏季飲用的記載。古籍《周禮》記載“祭祀***冰鑒”。“鑒”其實就是個盒子,裏頭放冰,再將食物放在冰的中間,起到對食物防腐保鮮的作用。可見周代當時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並不是壹年裏時時都有,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冰可謂彌足珍貴。
古時候,天氣再熱,不能熱了天子。於是,宮殿裏有了最初的‘機器’。冰鑒是壹件雙層的器皿,鑒內有壹缶。夏季,鑒缶之間裝冰塊,缶內裝酒,就可起到降溫的作用。
湖北隨縣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兩件冰鑒,冰鑒上還放著壹柄長勺是專門用來舀冷飲的。此外,在古書《吳越春秋》上也曾記載:“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這裏所說的“冰廚”,就是古代人們專門用來儲存食物的壹間房子,是夏季供應飲食的地方。設計奇巧、鑄造精工的鑒缶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冰箱”。鑒缶由盛酒器尊缶與鑒組成,方尊缶置於方鑒正中,方鑒有鏤孔花紋的蓋,蓋中間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頸部。鑒的底部設有活動機關,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鑒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應是夏天盛放冰塊、冬天盛放熱水之用。
而在幾年前,國家博物館展出了戰國時期的曾侯乙青銅尊盤,被稱為當時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在尊與盤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冬天則貯存溫水,尊內盛酒,這樣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
到明朝時,北京城裏的皇公貴族已把冰箱做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壹種用天然冰塊降溫的箱子,以黃花梨木或紅木制成。從外觀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鬥形,腰部上下箍銅箍兩周。箱兩側有銅環,銅環的用途就是便於搬運。箱口覆兩塊對拼硬木蓋板,板上鏤雕錢形孔。
那時的冰箱不僅外形美觀,而且在功能設計上也十分精巧科學。冰箱箱內掛錫裏,箱底有小孔。兩塊蓋板其中壹塊固定在箱口上,另壹塊是活板。每當暑熱來臨,可將活板取下,箱內放冰塊並將時新瓜果或飲料鎮於冰上,隨時取用。味道幹爽清涼,用後讓人覺得十分愜意,暑氣頓消。由於錫裏的保護,冰水不致侵蝕木質的箱體,反而能從底部的小孔中滲出。
除此之外,冰融化時吸收室內的熱空氣,通過蓋上鏤空的排氣孔調節室溫,還可以起到空調的作用。由於冰箱廣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需用大量冰塊,這些冰均取自冰窖。過去無論是紫禁城內還是府宅公廨,都各自有貯冰的冰窖。每當寒冬季節,都有專職官吏負責采集天然冰塊,貯存於“冰井”之中,炎夏期間取出,以供皇家和貴族使用。這壹傳統歷史悠久,《詩經》中即有記載,是我國壹傳統風俗,亦稱“藏冰”。這種習俗壹直流傳到民國年間。
舊時送冰者
傳世有不少清代晚期的木胎冰箱,多用紅木、花梨、柏木等較為細膩的木料制成,此件為紅木制品,仿竹編式樣,制作精致。形制為大口小底,外觀如鬥形,鉛葉鑲裏,底部有泄水小孔,結構類似木桶。冰箱箱體兩側設提環,頂上有蓋板,上開雙錢孔,既是摳手,又是冷氣散發口。
在故宮博物院裏收藏有兩件清代乾隆掐絲琺瑯冰箱,它們從清宮流失,再回到故宮博物院。
大清乾隆禦制掐絲琺瑯冰箱,通高76厘米,分箱體和箱座兩部分,冰箱兩邊有四個提環。箱體高45厘米,重102公斤,口大底小呈鬥形。冰箱為木胎、鉛裏,底部壹角有壹小圓孔,為冰化時泄水之用。箱體外部為掐絲琺瑯,遍飾纏枝寶相花紋,艷麗多彩。蓋的邊緣飾以鎏金,陽刻楷書“大清乾隆禦制”六字款。夏季來臨,冰箱內置冰塊,通過蓋面的兩錢紋孔,來散發冷氣以達到降溫目的。箱座為紅木,高31厘米,重21公斤。四角包鑲掐絲琺瑯並飾以獸面紋。這對冰箱,做工精細,莊重典雅,原是宮廷之物。後被溥儀盜運出宮運往天津寓所,終因體重器大,就地拍賣了。冰箱被陸觀虎先生購得,他的女兒陸儀女士在1985年將其捐獻給故宮,使流失了半個多世紀的國寶終於回到了紫禁城。
雖然相比今天的冰箱,這些“古物”略顯不足,但是在沒有電的古代,前人可以集如此智慧制作在當時來講相當先進制冷器具,並且外形如此優美,可謂是奪天地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