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僅有舉世聞名的文物寶庫——莫高窟,還有“大漠孤煙、邊墻障,古道駝鈴,清泉綠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其中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就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姣姣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壹絕”。
鳴沙山月牙泉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壹,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壹泉”之稱。。壹彎清泉,漣漪縈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幹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蔚為奇觀。歷代文人學士對這壹獨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觀稱贊不已。
月牙形的清泉,泉水碧綠,如翡翠般鑲嵌在金子似的沙丘上。泉邊蘆葦茂密,微風起處,碧波蕩漾,水映沙山,蔚為奇觀。對於月牙泉百年遇烈風而不為沙掩蓋的不解之謎,有許多說法。有人認為,這壹帶可能是原黨河河灣,是敦煌綠洲的壹部分,由於沙丘移動,水道變化,遂成為單獨的水體。因為地勢低,滲流在地下的水不斷向泉中補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這種解釋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沒有消失的壹個原因,但卻無法說明因何飛沙不落月牙泉。
月牙泉的周圍是高高的沙山,中間有壹個形似月牙的小湖。鳴沙山在刮風時會發出聲響,所以叫鳴沙山,這裏還有壹個奇特的現象,因為地勢的關系刮風時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從山下往山上流動,所以月牙泉永遠不會被沙子埋沒,被稱為沙漠奇觀。
莫高窟九層樓 它和鳴沙山東的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壹體是敦煌城南壹脈相連的“三大奇跡”。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遊勝地。鳴沙山位距城南五公裏,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山為流沙積成,沙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漢代稱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其山東西綿亙40余公裏,南北寬約20余公裏,主峰海拔1715米,沙壟相銜,盤桓回環。沙隨足落,經宿復初,此種景觀實屬世界所罕風。
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環抱之中,其形酷似壹彎新月而得名。古稱沙井,又名藥泉,壹度訛傳渥窪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積13.2畝,平均水深4.2米。水質甘冽,澄清如鏡。流沙與泉水之間僅數十米。但雖遇烈風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沒,地處戈壁而泉水不濁不涸。這種沙泉***生,泉沙***存的獨特地貌,確為“天下奇觀”。
月牙泉位於敦煌市西南5公裏處,是壹處神奇的漫漫沙漠中的湖水奇觀。鳴沙山下,泉水形成壹湖,在沙丘環抱之中,酷似壹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壹,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壹灣清泉,漣漪縈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幹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蔚為奇觀。歷代文人學士對這壹獨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觀稱贊不已。月牙泉因“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晴空萬裏蔚蘭天,美絕人寰月牙泉,銀山四面沙環抱,壹池清水綠漪漣”。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於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去鳴沙山月牙泉遊玩以傍晚、黃昏時分最佳。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壹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遊人無論從山頂鳥瞰,還是泉邊暢遊,都會騁懷神往。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近年隨著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當地政府地對風景區采取了各種建設和保護措施,使其面貌大為改觀,同時還開展了沙療、湧滑沙、滑翔跳傘,騎駝遨遊等沙漠娛樂項目,使遊人趣味盎然,絡繹不絕。
古有“沙井”之稱,在城南7公裏鳴沙山北麓。東西長218米,南北寬54米,平均水深5米左右。泉形逼肖月牙,漣漪縈回。泉內生長有眼子草和輪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蘆葦,四周被流沙環抱,雖遇強風而泉不為沙所掩蓋。因“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相傳泉內生長有鐵背魚、七星草,專醫疑難雜癥,食之可長生不老,故又有“藥泉”之稱。
據說,月牙泉早在漢代就是遊覽勝地。唐代這裏有船舸,泉邊廟宇。泉南岸原有壹組古樸雅肅、錯落有致的建築群,從東向西計有娘娘殿、龍王宮、菩薩殿、藥王洞、雷神臺等百余間。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繪壁畫數百幅。重要殿堂均懸置匾額、碑刻,如“第壹泉”、“別有天地”、“半規泉”、“勢接昆侖”、“掌握乾坤”等,書法雅俊,堪稱上品。當時這裏亭臺樓閣,廟貌輝煌,宮廳柱廊,臨水而設。林木蓊郁,泉光與山色相映,古剎神廟,繞以常年香火。歷代騷客遊玩,吟詩詠賦,揮毫者不乏其人。史載,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得天馬於渥窪池中,後人疑月牙泉即漢渥窪池,遂立壹石碑曰“漢渥窪池”。“四面風沙飛野馬,壹潭之影幻遊龍”。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傳奇色彩。
月牙泉現狀
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月牙泉本身的地質結構、低窪地的地形條件和高定位的區域性地下水位等三個方面的因素。上世紀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區地下水位高出目前水位10米左右,在這種較高水位條件下,西北部平原區地下水通過地下徑流進入泉域後在地形較低的窪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較高的區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條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數千年長期不幹的基本保證。
歷史上的月牙泉不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極大。有文獻記載,清朝時這裏還能跑大船。20世紀初有人來此垂釣,其遊記稱:“池水極深,其底為沙,深陷不可測。”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記載和詩詞歌賦中,壹直是碧波蕩漾、魚翔淺底、水草豐茂,與鳴沙山相映成趣,在當地老百姓中有鐵背魚、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寶的說法。直到1960年前,泉水沒有大的變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積22.5畝。
70年代中期當地墾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來周邊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導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從而月牙泉水位急劇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時間是在1985年,那時月牙泉平均水深僅為0.7至0.8米。由於水少,當時泉中幹涸見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兩個小泉不再成月牙形。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會消失”成為許多人關註的焦點。此後,敦煌市采取了多種方式了給月牙泉補水。
從2000年開始,敦煌市采取應急措施,在月牙泉周邊回灌河水補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暫時免於枯竭。
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積減小到7.8畝。目前,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如果不進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這壹世界級遺產將面臨幹涸枯竭的危險。
隨著國家開發銀行2000萬元貸款落實到位,月牙泉水位下降應急治理工程也將於2006年年底開工。 將通過“節水”、“補水”、“引水”等多種方式來解救月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