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宮廷舞蹈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吳哥窟建立之前。公元9 ~ 14世紀,吳哥王朝時期,高棉文化達到頂峰,大量的舞蹈演員和音樂家被關在宮殿和寺廟裏。音樂和舞蹈是皇室寺廟和各郡寺廟舉行的宗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者被視為地球上的女神,享有顯赫的地位。當時舞蹈藝術的繁榮不僅記載在石碑等古籍中,而且在舉世聞名的皇宮吳哥窟中,還有1700多尊美麗的舞蹈女神阿普薩拉的浮雕雕像。雖然阿普薩拉起源於印度神話,但阿普薩拉在洞穴中的身材、舞姿、外貌、服飾都不同於印度女神的形象,具有鮮明的高棉民族特色,為後世柬埔寨古典宮廷舞蹈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和豐富的想象空間。著名的古典舞蹈《百花園裏的仙女》以其生動優美的舞蹈和華麗的裝飾,表現了阿普薩拉帶著仙女們在花園裏采花的場景。此外,還有760米長的大型浮雕,展示吳哥窟的《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以及許多其他人物和擬人化猴子的舞蹈造型。吳哥淪陷後,柬埔寨壹度向暹羅投降。這壹時期,由於宮廷的衰落,壹方面宮廷舞蹈流傳到民間,在與民間藝術相結合的過程中,增添了生活的氣息和熱鬧的意境。另壹方面,它被暹羅朝廷保存了下來。19世紀中葉,柬埔寨國王安東繼位後,復興了瀕臨滅絕的宮廷舞蹈,並對其進行了改革。在原有的神聖凝重的風格中,剔除了刻板的書卷,突出了靈活細膩的特點,使柬埔寨古典宮廷舞蹈又有了發展。
柬埔寨古典宮廷舞蹈的伴奏樂器主要是銅面鑼、木琴和銀鈴,輔以弦樂和五音簧片。宮廷舞的主要劇目來源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故事和佛陀釋迦牟尼早年生活的傳說。還有古老的神話傳說和宗教儀式。比如當大場的森林,惡魔的宮殿,菲沙蘭,英格麗德和博拉索頓的傳說,黑白猴子之戰等。
柬埔寨的宮廷舞蹈有國王、王子、公主、仙女、魔鬼、猴子的技巧,用壹整套手語表達哭、笑、愛、跪拜、打鬥、勾引等不同含義。要求演員經過長期的規範化訓練,做到手臂手指靈活柔軟,肢體動作細膩豐富,舞蹈程序嚴謹,雕塑感強,表情端莊,舞蹈優雅,動中見靜,動中見靜,儀態萬千,連綿不斷,展現含蓄的東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