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急性發作期
手、足、口腔粘膜布滿皰疹或潰瘍,疼痛、發熱、煩躁,舌質紅,苔白或黃,手印青或脈數。該證為外感致病病毒所致,脾胃之淚充滿滯蒸。宜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用自擬清熱瀉火飲。藥物組成:金銀花、蒲公英、黃芩各65438±00克,連翹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葉各65438±02克,石膏65438±05 ~ 30克。高熱動風者加羚羊角、蟬蛻;心氣和飯都旺的人,壹起領紅粉;如果引起便秘,黃而生的地黃薏仁會變大;陰虛者加用麥冬、知母;風熱犯肺者加桑葉、杏仁。每日1劑量,水煎兩次。
恢復期
熱衰退或微熱。皰疹逐漸消退,食欲不振等。,這是余邪,治療應該是調脾助運,化清。外方:谷芽、商品薏苡仁15g,蟬蛻6g,鉤藤、淡竹葉9g,甘草5g。每日1劑量,水煎兩次。
中醫古籍中對此病並無專門記載,但根據此病的癥狀和特點,似乎屬於中醫“溫病”、“濕熱”、“疫”的範疇,屬實證、熱證。治療方法有疏風清熱、清心瀉火、清熱燥濕、滋陰降火。在臨床觀察中,本病除手足口部出現皮疹外,常伴有發熱、口臭、流涎、拒食、易怒、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或指紋紫滯等癥狀和體征。多為外感致病病毒,內有脾胃之熱所致,宜清熱瀉火,解毒涼血。急性期用自擬方清熱瀉脾飲。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透疹、燥濕除煩之功效。使用本方時,要註意停藥,以防苦寒用多易傷脾胃,即待發熱逐漸消退,皮疹縮小,其他並發癥減輕時,改用調脾助運之藥,同時要做到祛邪不傷正,邪去正氣。
預防措施
預防措施主要是隔離患病兒童,加強嬰兒保健,減少感染機會。同時要註意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