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的寫作背景

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的寫作背景

中國詩人,文史學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驊 。後改名多,又改名壹多。生於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華學校,曾任《清華周報》編輯、《清華學報》學生部編輯,發表舊體詩文多篇。1920年7月,第壹首新詩《西岸》發表,以後連續發表新詩。早期的詩,形式多為自由體,較為突出地表現了唯美的傾向和秾麗的風格。1921年11月,清華文學社成立,為其重要成員。同年12 月,在清華文學社作《詩的格律研究》的學術演講,次年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進行系統的新詩格律化的理論研究。1922年去美國留學,學習繪畫,進修文學,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其間創作、發表了《太陽吟》、《孤雁》等詩,表達對祖國的思念。還在《創造周報》上發表《〈女神〉之時代精神》等有影響的新詩評論。1923年印行第壹本新詩集《紅燭》後,開始致力於新詩創作。1925年自美回國,在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並成為徐誌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1926 年發表論文《詩的格律》,提出新詩要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開創了格律體的新詩流派,影響了不少後起詩人。

1928年,第二本詩集《死水》出版,收1925年以後的詩作28首,作品內容更為充實,形式整齊,語言凝練,形成了獨具的沈郁奇麗的藝術風格。同年3月,《新月》雜誌創刊,列名編輯,在該刊上發表少量譯著。秋後,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從此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1930年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在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任教。 1938年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此時,他廣泛地研究了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由唐詩研究開始,上溯先秦漢魏六朝,乃至於古代神話、甲骨文和鐘鼎文,以文學為中心,旁涉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形成壹個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體系。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研究的學術貢獻尤大,著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等專著。1942年出版《楚辭校補》,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贊譽。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成為積極的民主鬥士。1946年7月15日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樸追悼大會上講演,抨擊國民黨,當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1948年開明書店出版了《聞壹多全集》。

聞壹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

著作書目:

《冬夜草兒評論》與梁實秋合著,1922,清華文學社

《紅燭》(詩集)1923,泰東;1981,人文

《死水》(詩集)1928,新月;1980,人文

《聞壹多全集》(1壹4冊)1948,開明;1982,三聯

《聞壹多選集》1951,開明

《聞壹多詩文選集》1955,人文

《聞壹多青少年時代詩文集》1983,雲南人民

《聞壹多論新詩》(評論)1985,武漢大學出版社

《楚辭補校》(古典文學研究)1942,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神話與詩》(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義》(上下冊,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唐詩雜論》(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聞壹多論古典文學》1984,重慶出版社

《離騷解詁》(古典文學研究)1985,上海古籍

回答者:tingyu527 - 獨孤求敗 十八級 3-28 22:39

聞壹多(1899.11.24—1946.7.15)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被稱為他的三重人格。原名聞家驊,號友三,生於湖北浠水。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中,積極參加學生運動,被選為清華學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學生聯合會。1920年4月,發表第壹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新詩集《紅燭》、《死水》是現代詩壇經典之作。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壹身正氣,抗戰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回答者:miao0077 - 試用期 壹級 3-28 22:40

1925年夏,聞壹多從美國留學歸國。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把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

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

放眼家國故園,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瓜分割占……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現》,並旋即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占的七塊土地,澳門只是“七子”之壹。祖國母親被掠去的七子分別是香港、澳門、臺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和旅大(旅順大連)。

歷史不會忘記1842年那個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員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壹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占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余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代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準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壹串珍珠”寶島臺灣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

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後門上的壹把鐵鎖”廣州灣被租讓給法國。

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辟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余處。“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有壹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誌士們的心境:“沈沈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盡淚下,詩人獨悲歌。聞壹多目睹“國疆崩喪,積日既久”,有感於神州故土“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壹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

激蕩在詩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壹的濃烈情感立即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壹位姓吳的青年在給編輯部的信中寫道:“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壹闕復壹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表》、《陳情表》時,故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後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00多年來,壹代又壹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上下求索,譜寫了壹首首恢弘壯麗的歷史詩篇。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壹的意誌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臺灣的最後壹任總督安藤利吉在臺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臺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

祖國大地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聞壹多之子說:“願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精誠所至,金石能開

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聞壹多《七子之歌·詩序》

“中華七子”命運的歷史性轉折發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這塊曾被八國聯軍燒殺擄掠的土地上,毛澤東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宣布廢除壹切不平等條約,徹底結束了中國近代史上壹幕幕慘痛的悲劇。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國宣布實行改革開放,國力蒸蒸日上。強盛的社會主義中國躍起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實現祖國統壹的呼聲響遏行雲。

“不能將殖民主義的尾巴拖到下個世紀。”中國***產黨人代表中華民族喊出了洗雪恥辱的最強音!

1982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撒切爾夫人時明確表示,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

鄧小平指出:“實現國家統壹是民族的願望,壹百年不統壹,壹千年也要統壹的。怎麽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壹個國家,兩種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淩晨,坐落在香港維多利亞海灣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世矚目的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隆重舉行。6月30日23點59分,英國藍底米字國旗和繪有皇冠獅子米字圖案的英治港旗緩緩降落,壹個半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宣告結束;7月1日零時零分,在中華人民***和國國歌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和盛開著紫荊花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徐徐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交接儀式後,查爾斯王子和剛剛去職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將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駛離香港。輪船起錨處,正是154年前第壹任港督璞鼎查登陸香港的地點。

兩年之後,中華民族以又壹個洗雪恥辱的時刻迎接新世紀的到來。1999年12月19日夜,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內燈火通明。23時58分,綠色的葡萄牙國旗和澳門市政廳旗像帆壹樣滑落,20日零時零分,五星紅旗和綠色帶有蓮花圖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準時升起。中葡兩國政府在這壹刻完成了澳門政權的交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在澳門回歸之夜,聞壹多先生的子孫四代***20多人團聚在北京門頭溝的家中,舉行家祭,慶賀澳門回歸祖國。家中對聯高懸:“百年誕辰紅燭燃遍舉酒慰英靈,九九歸壹死水微瀾昂首新世紀”,橫批“澳門回家”。

聞壹多之子聞立雕說:“父親期盼骨肉團聚的夙願終於實現了。願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新世紀夢想:祖國的完全統壹、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

妳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

突然青天裏壹個霹靂

爆壹聲:

“咱們的中國!”

——聞壹多《壹句話》

---------------------------------

聞壹多(1899~1946)

中國詩人,文史學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驊 。後改名多,又改名壹多 。生於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華學校,曾任《清華周報》編輯、《清華學報》學生部編輯,發表舊體詩文多篇。1920年7月,第壹首新詩《西岸》發表,以後連續發表新詩。早期的詩,形式多為自由體,較為突出地表現了唯美的傾向和秾麗的風格。1921年11月,清華文學社成立,為其重要成員。同年12月,在清華文學社作《詩的格律研究》 的學術演講,次年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進行系統的新詩格律化的理論研究。1922年去美國留學,學習繪畫,進修文學,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其間創作、發表了《太陽吟》、《孤雁》等詩,表達對祖國的思念。還在《創造周報》上發表《〈女神〉之時代精神》等有影響的新詩評論。1923年印行第壹本新詩集《紅燭》後,開始致力於新詩創作。1925年自美回國,在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並成為徐誌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1926年發表論文《詩的格律》,提出新詩要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開創了格律體的新詩流派,影響了不少後起詩人。

1928年,第二本詩集《死水》出版 ,收1925年以後的詩作28首,作品內容更為充實,形式整齊,語言凝練,形成了獨具的沈郁奇麗的藝術風格 。同年3月,《新月》雜誌創刊,列名編輯,在該刊上發表少量譯著。秋後,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從此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1930年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在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任教。1938年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此時,他廣泛地研究了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由唐詩研究開始,上溯先秦漢魏六朝,乃至於古代神話、甲骨文和鐘鼎文,以文學為中心,旁涉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形成壹個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體系。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研究的學術貢獻尤大,著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等專著。1942年出版《楚辭校補》,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贊譽。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成為積極的民主鬥士。1946年7月15日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樸追悼大會上講演,抨擊國民黨,當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1948年開明書店出版了《聞壹多全集》。

著作書目:

《冬夜草兒評論》與梁實秋合著,1922,清華文學社

《紅燭》(詩集)1923,泰東;1981,人文

《死水》(詩集)1928,新月;1980,人文

《聞壹多全集》(1壹4冊)1948,開明;1982,三聯

《聞壹多選集》1951,開明

《聞壹多詩文選集》1955,人文

《聞壹多青少年時代詩文集》1983,雲南人民

《聞壹多論新詩》(評論)1985,武漢大學出版社

《楚辭補校》(古典文學研究)1942,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神話與詩》(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義》(上下冊,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唐詩雜論》(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聞壹多論古典文學》1984,重慶出版社

《離騷解詁》(古典文學研究)1985,上海古籍

----------------------

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

臧克家

這篇文章記敘了聞壹多先生的主要事跡,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熟讀課文,想壹想,我們應該學習聞壹多先生的什麽精神?作者是從怎樣的角度選取材料和確定記敘重點的?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壹定做,我是做了也不壹定說。”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壹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誌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壹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壹劑救濟的文化藥方。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壹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發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壹個又壹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他並沒有先“說”,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他又由唐詩轉到楚辭。十年艱辛,壹部“校補”赫然而出。別人在贊美,在驚嘆,而聞壹多先生個人呢,也沒有“說”。他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了。他潛心貫註,心會神凝,成了“何妨壹下樓”的主人。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壹多先生的壹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

聞壹多先生還有另外壹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這個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壹反既往了。

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青年運動的領導人,聞壹多先生“說”了。起先,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後來,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

他在給我的信上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壹顆心,有壹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

他“說”了,跟著的是“做”。這不再是“做了再說”或“做了也不壹定說”了。現在,他“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壹致,這是人格的寫照,而且是以生命作為代價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給了我壹封信,最後壹行說:“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張,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壹,請傳觀。”

這是為爭取民主,反對獨裁,他起稿的壹張政治傳單!

---------------

聞壹多<<紅燭>>賞析

燒罷!燒罷!

燒破世人的夢,

燒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們的靈魂,

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這首詩寫於1923年。詩人準備出版自己的第壹部詩集,在回顧自己數年來的理想探索歷程和詩作成就時,就寫下了這首名詩《紅燭》,將它作為同名詩集《紅燭》的序詩。

詩的開始就突出紅燭的意象,紅紅的,如同赤子的心。聞壹多要問詩人們,妳們的心可有這樣的赤誠和熱情,妳們可有勇氣吐出妳的真心和這紅燭相比。壹個“吐”字,生動形象,將詩人的奉獻精神和赤誠表現得壹覽無余。

詩人接著問紅燭,問它的身軀從何處來,問它的靈魂從何處來。這樣的身軀、這樣的靈魂為何要燃燒,要在火光中毀滅自己的身軀?詩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問題。矛盾!沖突!在曾有的矛盾沖突中詩人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因為,詩人堅定地說:“不誤!不誤”。詩人已經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準備朝著理想中的光明之路邁進,即使自己被燒成灰也在所不惜。

詩歌從第四節開始,壹直歌頌紅燭,寫出了紅燭的責任和生活中的困頓、失望。紅燭要燒,燒破世人的空想,燒掉殘酷的監獄,靠自己的燃燒救出壹個個活著但不自由的靈魂。紅燭的燃燒受到風的阻撓,它流著淚也要燃燒。那淚,是紅燭的心在著急,為不能最快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著急,流淚。詩人要歌頌這紅燭,歌頌這奉獻的精神,歌頌這來之不易的光明。在這樣的歌頌中,詩人和紅燭在交流。詩人在紅燭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實幹,探索,堅毅地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計較結果。詩人說:“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這首詩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詩歌在表現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在詩歌形式上,詩人極力註意詩歌的形式美和詩歌的節奏,以和詩中要表達的情感相壹致,如:重復句的使用、壹定程度上采用中國傳統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後照應和每節中詩句相對的齊整等等。詩人所倡導的中國新詩的格律化、音樂性的主張在這首詩中有壹定的體現。可以說,聞壹多融匯古今、化和中外的詩歌形式,以強烈的情感表達和追求精神開辟了中國壹代詩風,激勵著壹代代的中國詩人去耕耘和探索。

回答者: voilaxwj - 高級經理 六級 3-28 22:42

聞壹多(1899~1946)

中國詩人,文史學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驊 。後改名多,又改名壹多。生於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華學校,曾任《清華周報》編輯、《清華學報》學生部編輯,發表舊體詩文多篇。1920年7月,第壹首新詩《西岸》發表,以後連續發表新詩。早期的詩,形式多為自由體,較為突出地表現了唯美的傾向和秾麗的風格。1921年11月,清華文學社成立,為其重要成員。同年12 月,在清華文學社作《詩的格律研究》的學術演講,次年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進行系統的新詩格律化的理論研究。1922年去美國留學,學習繪畫,進修文學,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其間創作、發表了《太陽吟》、《孤雁》等詩,表達對祖國的思念。還在《創造周報》上發表《〈女神〉之時代精神》等有影響的新詩評論。1923年印行第壹本新詩集《紅燭》後,開始致力於新詩創作。1925年自美回國,在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並成為徐誌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1926 年發表論文《詩的格律》,提出新詩要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開創了格律體的新詩流派,影響了不少後起詩人。

1928年,第二本詩集《死水》出版,收1925年以後的詩作28首,作品內容更為充實,形式整齊,語言凝練,形成了獨具的沈郁奇麗的藝術風格。同年3月,《新月》雜誌創刊,列名編輯,在該刊上發表少量譯著。秋後,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從此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1930年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在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任教。 1938年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此時,他廣泛地研究了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由唐詩研究開始,上溯先秦漢魏六朝,乃至於古代神話、甲骨文和鐘鼎文,以文學為中心,旁涉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形成壹個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體系。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研究的學術貢獻尤大,著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等專著。1942年出版《楚辭校補》,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贊譽。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成為積極的民主鬥士。1946年7月15日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樸追悼大會上講演,抨擊國民黨,當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1948年開明書店出版了《聞壹多全集》。

聞壹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

著作書目:

《冬夜草兒評論》與梁實秋合著,1922,清華文學社

《紅燭》(詩集)1923,泰東;1981,人文

《死水》(詩集)1928,新月;1980,人文

《聞壹多全集》(1壹4冊)1948,開明;1982,三聯

《聞壹多選集》1951,開明

《聞壹多詩文選集》1955,人文

《聞壹多青少年時代詩文集》1983,雲南人民

《聞壹多論新詩》(評論)1985,武漢大學出版社

《楚辭補校》(古典文學研究)1942,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神話與詩》(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義》(上下冊,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唐詩雜論》(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聞壹多論古典文學》1984,重慶出版社

《離騷解詁》(古典文學研究)1985,上海古籍

參考資料:

/view/3771.htm

回答者:匿名 3-28 22:44

1.這壹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敘了聞壹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澤東同誌在《別了,司徒雷登》壹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壹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高度贊揚聞壹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聞壹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這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表現出來了。文章的後半部分,著力寫聞壹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聞壹多先生壹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壹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壹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著力表現聞壹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

聞壹多先生前期潛心於學術,後期投身於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壹名卓越的學者,壹名偉大的愛國者,壹位言行壹致的誌士仁人,他是始終如壹的。

2.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壹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了聞壹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征。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壹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壹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後半部分寫聞壹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壹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

(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遊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壹生經歷復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壹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鬥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壹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

(3)精於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比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並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壹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於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壹個又壹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則表現出聞壹多先生壹絲不茍的嚴謹態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從詳略上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壹小段,不足壹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說”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後壹次演講”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作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復強調“兇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妳們站出來”這壹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