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āo tòng bìng
2 英文參考lumbago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umbago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腰痛病(lumbago[1][2])為癥狀名[3]。是指以腰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1][2]。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現代醫學中的各種脊椎炎、腰椎間盤脫出、脊椎腫瘤、增生性脊柱炎纖維織炎、腰部軟組織損傷、腰肌勞損、風濕及類風濕病及腎下垂、腎盂腎炎、腎周圍組織炎、腎囊積水、腎結核、腎結石和盆腔疾病等,凡出現腰痛者,均屬本癥範疇[4][3]。
4 腰痛病的病因病機
多由外感、外傷、勞累、腎虛等引起腰部經氣阻滯或經脈失養所致[4]。
腰為腎之外候,諸脈多貫於腎而絡於腰背[3]。腰痛與腎及腰脊部經脈、經筋、絡脈病損相關。故凡年高、病久,勞倦過度,情誌所傷,房室不節而使臟氣虛衰;或因感邪、外傷而使腰部經脈不利,氣血不暢等,皆可導致腰痛[3]。《濟生方·腰痛》:“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審如是說,則知腎系於腰,因嗜欲過度,勞傷腎經,腎臟既虛,喜怒憂思,風寒濕毒,得以傷之,遂致腰痛。又有墜下閃肭氣凝血滯,亦致腰痛。”
寒濕腰痛:多由感受風寒或久居寒冷濕地,涉水冒寒,風寒水濕之邪浸漬經絡,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發為腰痛。
腰肌勞損:多因勞累過度,閃挫跌仆,經筋絡脈受損,或因各種原因引起 *** 不正,致氣滯血瘀,脈絡受阻,發生腰痛。
腎虛腰痛:素體稟賦不足,或年老精血虧衰,或房勞傷腎,精氣耗損,腎氣虛憊,發為腰痛。
脊柱外周肌肉群是帶動骨關節運動的動力源,是加強骨關節穩定的重要因素,其 *** 關系易受外力作用和自然環境的影響,故外傷、炎癥常為腰痛的直接致病因素,如姿勢不當、重力、暴力直接作用腰部,引起脊柱小關節周圍韌帶撕裂、關節損傷而產生腰痛。
5 腰痛病的癥狀腰部壹側或兩側疼痛[2]。
《內經》論述此證,常兼見“轉搖不能”、“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等癥,而痛的部位則可“痛引脊內廉”、引項背,引膺及腰以下部位(如“腰脽痛”等);腰痛的性質,則有“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痛如小錘居其中”、“腰中如張弓弩弦”(脹痛)等不同。
臨床常見的腰痛類型有寒濕腰痛、勞損腰痛、腎虛腰痛及急性扭傷腰痛等。寒濕者,腰部重痛,得熱痛減,發作與寒冷陰雨氣候有關[4]。勞損者,多有陳傷宿疾史,勞累痛劇,腰部強直酸痛[4]。腎虛者,腰痛隱隱,綿綿不已,病程日久,伴腎虛等癥狀[4]。急性扭傷者,腰部突然劇烈疼痛,轉側俯仰不能[4]。
6 腰痛病的辨證分型《景嶽全書·雜證謨》:“腰痛證凡悠悠戚戚,屢發不已者,腎之虛也;遇陰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濕也;遇諸寒而痛,或喜暖而惡寒者,寒也;遇諸熱而痛及喜寒而惡熱者,熱也;郁怒而痛者,氣之滯也;憂愁思慮而痛者,氣之虛也;勞動即痛者,肝腎之衰也。當辨其所因而治之。”
6.1 腰痛·風濕證腰痛·風濕證(lumbago with winddamp syndrome[1])為病證名[5]。又稱風濕腰痛,是指感受風濕,以腰背重痛,轉側不利; 或發熱惡寒,自汗身重; 或浮腫,脈浮澀等為常見癥的腰痛證候[6]。見《諸病源候論·腰背病諸候》。
6.1.1 病因病機多因風濕乘襲,留滯經絡所致[5]。
6.1.2 癥狀癥見腰背重痛,轉側不利;或見發熱惡寒,自汗身重;或見浮腫,脈多浮澀[5]。
6.1.3 治療治宜祛風化濕。可用羌活敗毒散、獨活秦艽湯、五加皮湯等方[5]。本證可見於肌纖維組織炎、腰肌勞損、類風濕性脊椎炎等病[5]。
6.2 腰痛·風寒證(lumbago with windcold syndrome[1])為病證名[7]。又稱風寒腰痛,是指感受風寒,以腰痛拘急,或連脊背,或引腰膝,或見寒熱,腰間覺冷,得溫痛減,苔薄白,脈浮緊等為常見癥的腰痛證候[6]。見《東醫寶鑒·外形篇》。
6.2.1 病因及癥狀《諸病源候論·腰背病諸候》:“凡腰痛病有五……二曰風痹,風寒著腰是以痛。”
因風寒著腰所致的腰痛拘急,或連脊背,或引腳膝,或見寒熱,腰間覺冷,得溫痛減,脈浮而緊[7]。
6.2.2 治療治宜疏散風寒[7]。可用二柴胡飲、五積散、加味龍虎散等方[7]。
本證可見於纖維組織炎、增殖性脊椎炎、類風濕性脊椎炎、腰肌勞損等病[7]。
6.3 腰痛·風熱證腰痛·風熱證(lumbago with windheat syndrome[1])為病證名[5]。又稱風熱腰痛,是指感受風熱,以腰痛而熱,小便熱赤,或身熱微汗,口幹而渴,咽喉紅腫,舌邊有紅刺,苔薄,脈浮數等為常見癥的腰痛證候[6]。腰痛之壹[5]。見《世醫得效方·大方脈雜醫科》。
6.3.1 病因病機因風熱之邪侵襲腎經所致[5]。
6.3.2 癥狀癥見腰痛強急,牽連腳膝,口渴便秘,脈洪數[5]。
6.3.3 治療治宜祛風清熱。可用敗毒散,或大、小柴胡湯等方[5]。
6.4 腰痛·濕痰證腰痛·濕痰證(lumbago with dampphlegm syndrome[1])為病證名[8]。又稱濕痰腰痛,是指感受濕痰,以腰部冷痛沈重,牽引背脅,陰雨為甚,或見便泄,苔白膩,脈滑等為常見癥的腰痛證候[6]。腰痛之壹[8]。又稱痰註腰痛[8]。
6.4.1 病因病機《癥因脈治·內傷腰痛》:“脾濕不運,水飲凝結,則為痰註腰痛。”
6.4.2 癥狀癥見腰間重滯,牽引背脊,壹塊冷痛,得寒更甚,得熱稍減,或兼見大便泄瀉,或見腰間腫而按之濡軟不痛,皮色不變,脈滑或沈伏[9]。
6.4.3 治療治宜滌痰化濕[9]。可選用南星二陳湯、導痰湯、龜樗丸、控涎丹等方[9]。兼虛者,可並用六君子湯、八味丸[9]。
6.5 腰痛·寒濕證腰痛·寒濕證(lumbago with colddamp syndrome[1])為病證名[10]。又稱寒濕腰痛,是指感受寒濕邪氣,以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逐漸加重,每遇陰雨天或腰部感寒後加劇,痛處喜溫,體倦乏力,或肢末欠溫,食少腹脹,舌淡體大,苔白膩而潤,脈象沈緊或沈遲等為常見癥的腰痛證候[6]。腰痛之壹[10]。見《丹溪心法·腰痛》。又名濕冷腰痛[10]。
6.5.1 病因病機因寒濕著腰傷腎所致[10]。
6.5.2 癥狀及治療《醫學入門》卷五:“久處卑濕,雨露浸淫,為濕所著,腰重如石,冷如水,喜熱物熨。不渴便利,飲食如故,腎著湯加附子;停水沈重,小便不利,五積散、滲濕湯。”
也可用術附湯、五積散、獨活蒼術湯等方[10]。外治用摩腰丹[10]。
6.6 腰痛·濕熱蘊結證腰痛·濕熱蘊結證(lumbago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為病證名[8]。又稱濕熱腰痛,是指感受濕熱,以腰髖弛痛,牽掣拘急,痛處伴有熱感,每於熱天或腰部著熱後痛劇,遇冷痛減,口渴不欲飲,尿色黃赤,或午後身熱,微汗出,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等為常見癥的腰痛證候[6]。腰痛之壹[8]。見《丹溪心法·腰痛》。
6.6.1 病因病機因感受時令濕熱,或因飲食厚味,內蘊濕熱所致[8]。
6.6.2 癥狀《癥因脈治》卷壹:“濕熱腰痛之癥,內熱煩熱,自汗口渴,二便赤澀,酸痛沈重。”並有腰間熱,或肢節紅腫,苔黃,脈數等[8]。
6.6.3 治療治宜清熱利濕[8]。方用加味二妙散、大分清飲、柴獨蒼術湯等[8]。兼虛者,宜七味蒼柏散[8]。本證可見於類風濕性脊椎炎、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腎盂腎炎、腎周圍炎等病[8]。
6.7 腰痛·脾濕證腰痛·脾濕證(lumbago with spleen damp syndrome[1])又稱脾濕腰痛,是指濕邪侵襲,以腰痛重滯,面色晄白,納食不馨,或大便溏薄,苔白膩,脈滑或濡等為常見癥的腰痛證候[6]。
6.8 腰痛·肝氣郁結證腰痛·肝氣郁結證(lumbago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1])又稱肝郁腰痛,是指肝氣郁滯,以腰痛連脅腹脹滿,似有氣走註,忽聚忽散,不能久立行走,舌偏紅,苔薄,脈弦細或沈弦等為常見癥的腰痛證候[6]。
6.9 腰痛·瘀血證腰痛·瘀血證(lumbago with static blood syndrome[1])為病證名[11]。又稱瘀血腰痛,是指病程遷延,常有外傷、勞損史,以痛處固定,或脹痛不適,或痛如錐刺,日輕夜重,或持續不解,活動不利,甚則不能轉側,痛處拒按,面晦唇暗,舌暗青或有瘀斑,脈弦澀或細數等為常見癥的腰痛證候[6]。腰痛病的壹種[11]。見《丹溪心法》卷四。又稱瀝血腰痛[11]。
6.9.1 病因病機多因閃挫跌仆、或腰痛經久,瘀血凝積所致[11]。
6.9.2 癥狀癥見痛有定處,如錐刺狀,日輕夜重,或腰痛而便黑,小便赤黃或黯紅,脈澀[11]。
6.9.3 治療治宜活血化瘀為主[11]。用補陰丸加桃仁、紅花,或桃仁承氣湯、川芎肉桂湯(李東垣方:羌活、肉桂、川芎、柴胡、當歸梢、蒼術、炙甘草、神曲、獨活、防己、防風、桃仁)等並可配合針灸、拔火罐治之[11]。
6.10 腰痛·腎虛證腰痛·腎虛證(lumbago with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1])為病證名[12]。又稱腎虛腰痛,是指腎氣虧虛,以腰痛酸軟,喜按喜揉,腰膝無力,遇勞更甚,臥則減輕,常反復發作,偏陽虛則少腹拘急,面色晄白,手足不溫,少氣乏力,舌淡,脈沈細; 偏陰虛則心煩失眠,口燥咽幹,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等為常見癥的腰痛證候[6]。腰痛之壹[12]。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又稱腎經腰痛[12]。
6.10.1 病因及癥狀因房室不節、勞倦過度損傷腎臟精氣所致[12]。
《金匱翼·腰痛》:“腎虛腰痛者,精氣不足,足少陰氣衰也。……其癥形羸氣少,行立不支,而臥息少可。無甚大痛,而悠悠戚戚,屢發不已。”
6.10.2 分類有陽虛與陰虛之不同[12]。
腎陽虛者,癥見腰間冷痛,手足不溫,面色蒼白,便溏溺清,舌淡,脈沈細或虛軟無力[12]。治宜溫陽補腎[12]。可用八味丸、二至丸、右歸丸、補髓丹等方[12]。
腎陰虛者,癥見腰痛綿綿,面色黧黑,頭暈耳鳴,咽幹口燥[12]。陰虛而火旺者,更見面紅升火,內熱心煩,小便黃赤,舌質紅,脈細數或洪而無力[12]。治宜滋陰補腎[12]。可用左歸丸、當歸地黃飲、大補陰丸等方[12]。
本證可見於慢性腎炎、腎下垂、腰肌勞損、脊椎結核等病[12]。
7 腰痛的治療大抵外邪、外傷所致者,以急性腰痛居多,治以祛邪疏通為主;內傷虛損以慢性腰痛多見,治以補腎強筋為主[3]。
針灸治療腰痛有較好效果,但因脊椎結核、腫瘤等引起的腰痛不屬針灸治療範圍。
平時常用雙手掌根揉擦腰部,早晚各1次,每次10min,可減輕和防止腰痛發作。
本處主要討論寒濕腰痛、腰肌勞損、腎虛腰痛的針灸治療,其他腰痛可參照治療。
7.1 刺灸法取腎俞、大腸俞、委中、夾脊穴、阿是穴等穴為主[4]。寒濕腰痛加關元俞、大腸俞;勞損腰痛加次髎、膈俞;腎虛腰痛加誌室、命門、太溪;急性扭傷腰痛加人中、腰痛穴,委中放血[4]。
治則?除濕散寒,補益腎氣,通經止痛
處方?腎俞 腰眼 委中
方義?腰為腎之府,腎俞乃腎經經氣轉輸之處,取之補益腎氣,灸之可祛濕散寒;腰眼疏理局部筋脈,通經止痛;委中通調足太陽經氣,通絡活血止痛。
隨證配穴?寒濕重—腰陽關,血瘀—水溝,腎虛—命門、三陰交。
操作?毫針刺,根據病情虛實酌情補瀉或平補平瀉,或加艾灸,或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壹療程。
7.2 耳針法選穴?腰骶椎 腎 神門
方法?毫針刺患側耳穴,針刺後囑患者活動腰部,每次留針30min,每日1次,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7.3 穴位註射法選穴?以痛點為主。
方法?地塞米松5ml和普魯卡因2ml混合液,嚴格消毒後刺入痛點,無回血後推藥液,每次每穴註射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7.4 刺絡拔罐選擇壓痛點為主,用皮膚針重叩出血,加拔火罐[4]。適用於寒濕、勞損及急性扭傷腰痛[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