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托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壹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壹,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壹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壹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壹部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是由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壹批文人編寫的,梁劉峻(字孝標)註。漢代劉向曾著《世說》,早已亡佚。該書原名《世說》,後人為與劉向書相別,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全書原八卷,劉孝標註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隋書·經籍誌》將它列入小說。<<宋書·劉道規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古文觀止》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傳》34篇 ,《國語》11篇, 《公羊傳》3篇、 《禮記》6篇, 《戰國策》14篇,韓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歐陽修11篇,蘇軾文11篇,蘇轍文3篇,王安石3篇……***222篇。本書入選之文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於傳誦的佳作。衡文標準基本上兼顧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當然所謂思想性是以不違背封建正統觀念為基準的。選者以古文為正宗,也不排斥駢文收入4篇,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在文章中間或末尾,選者有壹些夾批或尾批,對初學者理解文章有壹定幫助;體例方面壹改前人按文體分類的習慣,而是以時代為經,以作家為緯,值得肯定。
《童年》講述的是孤獨孩童“我”(阿廖沙)的成長故事。小說以壹個孩子的獨特視角來審視整個社會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壹個充滿仇恨,籠罩著濃厚小市民習氣的家庭,這是壹個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說也展現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腐敗、沒落而趨向滅亡的過程。小說通過“我”幼年時代痛苦生活的敘述,實際反映了作家童年時代的艱難生活及對光明與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時也展現了19世紀末俄國社會的廣闊社會畫卷。
《阿Q正傳》根據魯迅做小說的目的、治療國民弱點的論述和《阿Q正傳》的成因等言論,我們可以概括《阿Q正傳》的創作意圖:著眼於啟蒙,寫出中國人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沈睡的民眾。作者在這篇小說中,為療救這樣病態的社會、病態的國民而發出痛苦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