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撚子(壹稱撚黨),撚子是民間的壹個秘密組織,有說產生於清康熙年間,有說出現於明朝末年,成員主要為農民和手工業者,早期活動於皖北淝水和渦河流域。嘉慶末年,撚子集團日多,小撚子數人、數十人,大撚子壹二百人不等。經常在安徽亳州、阜陽、河南三河尖、江蘇、山東間護送私鹽,並與清政府發生武裝沖突,後甚而起義攻城。1853年(鹹豐三年),撚子在太平天國影響下發動大規模起義。起義後的“撚”,史學界稱撚軍。
撚軍(1853年-1868年)是壹個活躍在長江以北皖北、蘇、魯、豫三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時期。撚軍起義從1853年至1868年,長達十五年,其歷史分為兩個階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為前期撚軍。
撚軍興起後,首領為沃王張洛行(張樂行)(張宗禹叔)、奏王苗沛霖、孫葵心等。至撚軍時代首領為梁王張宗禹、幼沃王張禹爵、勇王龔得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衛王李蘊泰等人,與太平軍互有聯絡,行蹤飄忽不定,難以捉摸。撚軍騎兵縱橫馳騁於皖、豫、魯、蘇、鄂、陜、晉、直(冀)八省十余年,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眾。1865年,清朝大將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殲之後,清朝傾全力對付撚軍,動用團練湘軍、淮軍及數省兵力,利用地形,“畫河圈地”,後分為東、西二撚,西撚為左宗棠所平定,東撚乃李鴻章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