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不同,北鬥七星在前半夜夜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國古代人民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
《甘石星經》:“北鬥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皇帝坐著北鬥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古籍《_冠子》記載:“鬥杓東指,天下皆春;鬥杓南指,天下皆夏;鬥杓西指,天下皆秋;鬥杓北指,天下皆冬。”
古代視北極星為上帝的象征,而北鬥則是上帝出巡天下所駕的禦輦,壹年由春開始,而此時北鬥在東,所以上帝從東方開始巡視,故《易·傳》:“帝出乎震”,震卦在東。
擴展資料
北鬥七星中,“玉衡”最亮,亮度幾乎接近壹等星。“天權”最暗,是壹顆三等星。其他五顆都是二等星。在“開陽”附近有壹顆很小的伴星,叫“輔”,它壹向以美麗、清晰的外貌引起人們的註意。據說,古代阿拉伯人征兵時,把它當做測驗士兵視力的“試驗星”。
北鬥七星始終在天空中作緩慢的相對運動。其中五顆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朝著壹個方向運動,而“天樞”和“搖光”則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因此,在漫長的宇宙變遷中,北鬥星的形狀會發生較大的變化,10萬年後,我們就看不到這種柄杓形狀了。
北鬥七星又簡稱“北鬥”。離北天極不遠,排列成鬥形的七顆亮星。除δ(天權)星為3等星外,其余六星都是2等星。把北鬥七星鬥前二星連接,並朝鬥口方向延長約五倍距離即可找到北極星,常被用作指示方向和識別星座的標誌。
此外,按照北鬥七星鬥柄曲線延伸,畫出壹條弧線後,會遇到21顆亮星之壹的大角,即牧夫座α星。
百度百科—北鬥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