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的真正含義是:
1、正直不貪、有節操。 如:「清廉」、「廉潔」。《莊子·讓王》:「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 唐·姚合〈新昌裏〉詩:「近貧日益廉,近富日益貪。」
2、便宜。 如:「物美價廉 」宋·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以其價廉而工省也。 」
3、疏略、簡略。 唐·韓愈〈原毀〉:「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 」
廉的本義:
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註》中解釋說:“廉,棱也。 引伸之為清也,儉也,嚴利也。 ”大致可知,“廉”的本義為側邊、棱角,後來引申為清廉、儉樸、收斂的意思。
拓展知識:
我們常用“廉潔”來形容人操行清白、清廉自守的高尚品質。古往今來,也將“廉潔”作為對為人處世、為官從政的重要要求。為什麽將“廉”與“潔”聯系在壹起?又為何用“廉潔”來形容人品行高潔?
廉是壹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解釋為“廉,仄也,從廣兼聲”。在古漢語中,從廣的字壹般都與房屋有關。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註》中說:“堂之邊曰‘廉’”。可知,“廉”的本義是指廳堂的側邊,又因其特點是平直方正、棱角鋒利,故而引申為用來形容人品行正直、方正等道德範疇的含義,《孟子註疏》曰:“廉,人之高行也”。
壹般認為,以“兼”為聲旁的漢字多與“小”“少”“狹窄”之義有關。
《說文解字註》中說:“廉,引申之為儉也”,東漢劉熙《釋名·釋言語》載:“廉,斂也,自檢斂也。”後來便逐漸將“廉”引申為節儉、少拿、不貪取等含義,《孟子·離婁下》說:“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古籍中,常把品行端正、不貪不占之人稱為“廉夫”“廉士”。